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1250.html“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代诗人贾岛为了斟酌“推”字和“敲”字,心无旁骛,苦思冥想,以致于冲撞了大文豪韩愈,故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推敲”佳话。从此,人们便把诗文中的“炼字”叫做“推敲”。在历代诗坛上,善于炼字,喜欢推敲的诗人不在少数,但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王安石。他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时候,反复推敲,先后用了吹、过、到、满等数十字,几易其稿,最终才确定了“绿”字,由此可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却因为改动了前人的一个诗句,而被千古文人嘲笑。这又是为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来,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的时候,几乎终日与钟山为伴,并写下这样一首诗: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大意是:山涧中的溪水,静静地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是繁花绿草,在春风中舞弄柔情。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更加静寂幽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化用了南北朝诗人王籍的“鸟鸣山更幽”一句,原诗如下:
涧水无声绕竹流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南朝梁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竹西花草弄春柔
诗人将远近上下四方静景结合,镶构一幅色彩分明又动感十足的画面,写出了若耶溪山林之间的灵动仙气和诗人心中向往。尤其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被人赞为“文外独绝”,据说,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蝉、鸟虽有一时之鸣噪,而在山林之中,却越发显得幽静自然。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直追此意。
竹喧归浣女
传说王安石将《钟山即事》中自己改定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指给*庭坚看,*笑曰:“此点金成铁手也!”(据《古今谭概》)。后世遂将王改此诗传为笑谈。南宋曾季狸讽刺他不懂王籍诗的工巧,清代顾嗣立斥责为“死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王安石)每逢他人佳句,必巧夺豪取,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吴小如等著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也认为,王安石写“一鸟不鸣山更幽”,不得不说是模仿的失败。
莲动下渔舟
当然,不同的声音也很多,大致如下:王籍是文人,迷恋于林泉美景之中,不禁厌倦宦游,起归隐之意,心境幽静恬淡。王安石是*治家,表面陶醉在山水之间,但根本无意风景,心境是烦躁苦闷。他身在山林,内心却是分离的。所以“鸟鸣山更幽”,重心在“幽”。而“一鸟不鸣山更幽”,重心在“一鸟不鸣”。可以理解成:如果听不到那些反对派的一丝声音,山才会显得幽静,我的心才能平静下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绝句三百首》评论此诗说,“诗的最后一句套用前人诗句,只略加改动,却把诗意推进一层,换了一个意境,和前三句紧密拧在一起,很妥帖。这是‘炼意’的一个好例子。”
阴霞生远岫
王安石作为一代大家,说他不明白“鸟鸣山更幽”一句的妙处,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传说万安石曾集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沈括认为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好。所以,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一定有他自己的用意。
鸟鸣山更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得好: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全集正版全套4册中国古诗词全集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全唐诗词大会赏析大全淘宝¥购买已下架
所以,也许,王安石的这个改动更能表达他的思想,并非点金成铁。果真如此的话,是不是人们误解了他千年?你认为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