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治白癜风 http://www.jk100f.com/m/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斜射进屋子里面来,明亮而温暖。在消闲之时的冬日里,呆在暖暖的屋子里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想起自己的阅读生涯,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的休闲方式。
1、美文涤心灵
年轻时候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怎么出门,不是不愿意出去,而是有学习和写作的任务,书和杂志笔纸堆了一堆,又一堆都没有阅读或写几个字。更重要的是一篇小说写了近一年多了也没有写出来。我觉得那实在不能叫做为小说了,一直想写但没有勇气继续刻画那絮絮叨叨的文字。连我都不好意思再写了,那能叫做什么啊。有何意义!
我便开始阅读,一直喜欢读那本叫做《大家》的文学期刊,里面有很多好的作品,有池莉的新作《新诗作与散文》——《碎诗拾零》共10篇和散文《还*士》共八篇。叙述文字表达确实比较老到、精致、精湛。任何一篇文章因为思想的深刻而被称作为佳作。作家池莉过去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风靡一时,没想到现在写起诗歌了。读了一位叫王小妮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写得很不错,且岁数很年轻,她的散文《年上课记》真是很生动很深刻。每一篇文章都寥寥几语。但简洁明了干净,很舒服。她的诗歌《短诗九首》很有特点,那期刊物登刊的她的小说是《某城琐事》之《铜人》、《园子》、《车站》三篇小说都很有吸引力比较耐读。
某期的《大家》登刊的一些散文都是非常短小精致,但别有一番风味,如饭饭的《我内心深处的大秘密》刘雯的《你好,北京》、林会敏的《长安街睥乌鸦》胡旭东的《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得很快乐,感觉很好。这些文字都非常有特色。但大部分作品都是女性作者创作的。尤其是刘雯和林会敏两位青年作者的作品,她们描写了漂泊在北京的日子,但叙述风格迥异,差别很大。但阅读得丝毫不费力,轻松自然。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抄录大英评论她们文章的《自我,但朴素》——浅析《你好,北京》和《长安街上的乌鸦》里面的几句话:
“奔突的刘雯和潜伏的林会敏。一个把随笔写得很短,一个把散文写得很长
……
都是随性的方式。
……林语堂在《艺术与德性》中说:“文字著作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即是作者所特有的笔法和感情,如他所表现于爱憎中。这里边必须有一种真性情的流露。这具真性情必不可被技巧所损毁,而必须在技巧之中自由而愉快地充沛着。”
她们使用文字,只是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拒绝的贫穷的生活,却让我感到,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文字。
自我,但朴素,她们的生活。”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喜欢文学期刊刊登的那风华雪月,小桥流水式的文字叙述,早些年的文字全部充斥着虚无缥渺的矫揉造作,如一位窃窃私语的怨妇一样满载多愁善感的情绪。我很长时间都没有阅读到心仪的文章了。
而那一年读到了女诗人郑小琼的散文《铁、塑料厂》,我一下子便喜欢上了它,并数次阅读。郑小琼是一位在珠三角地区东莞一带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她被多家媒体称作为“打工诗人”曾参加过《诗刊》杂志社举办的“青春诗会”,国内顶尖青年诗人的聚会。我读她的作品时她还不怎么出名,但不久媒体大量地报道她。使她享誉全国。过去郑小琼以自己打工生活和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诗作,而《铁、塑料厂》却获得了《人民文学》“新浪潮奖”是非常有实力的。
一些文学作品是在描写自己处于底层生活状态和生活境况的。他们不断地在找工作,不断地奔波在人潮汹涌的街头。
越来越喜欢现在的很多文章了,大都在写普通生活,在贫穷和艰难中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叙述,他们和我的生存状态基本一致。
所以,我喜欢。
2、边塞奇葩《左云文艺》
记得有一次,和长城学会去左云参加了一个很隆重的边塞长城论坛活动,左云文联、作协的一些人把他们出版的书籍和一期一期的《左云文艺》传递给我们每个人。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过来给我们敬酒,是几个本地作家,左云籍朋友介绍说,这是写诗的边海云、这是写寓言的张叶平、这是写散文的冯丽琴……他们真的很热情,两天的左云论坛,我们真的感受到边塞人的朴实、豪爽、内涵丰富的古道琴心。
后来,消闲下来的时候,我便阅读带回来的那几期《左云文艺》。慢慢地,读过后,真的用震撼这词也不为过,也感觉左云文化博大精深。在《左云文艺》读到了闪小说、侯建忠每期的卷首语,刘志尧的游记,白岩青的小说、王森的歌词等等,越读越感觉边塞儿女的不屈和勤劳。也读到了好朋友诸如刘永贵的*家村纪事,黑牙的小说《好好过个冬》,占斌、建臣、龙跃、子夜、火狼等实力派诗人的诗歌作品,真的很亲切。
阅读其中的文字,一个个鲜活的文人便映在脑海里,左云文联老领导彭有先写了不少从左云出去的文化名人,这些人都是他身边工作或熟悉的,多年来,左云培养起来不少文化大人物,他用回忆的笔触来描写这些文化名家的在左云的点点滴滴,形象而传神。例如写曾经在左云插队时的女画家聂鸥《志存高远一海鸥》,从当年年轻的北京知青聂鸥在左云插队的时候进行毛主席的画像,后回到北京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画家;描写年轻的吕新在左云进行文学创作时奋斗的历程,最终成为了从“边塞热土走出去的先锋派著名作家”的《从左云走出去的知名作家——吕新》;介绍农民书画家成勇的成长经历《农民书画家成勇》等等,每篇文章都彰显表达着人生奋斗的历程、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这些年来彭有先写了很多关于左云籍或在左云生活或工作过的文化名人,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主人公不懈追求艺术的探索精神、传达着勇敢无畏与命运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
读了两篇传记文学连载也给我心灵上有一定的触动,一篇是冀宏伟的《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作者在部队一待十多年,期间的悲苦纠结、离别欢乐的感受娓娓道来;另一篇是柴栋的《如戏人生》,描写作者经历过的种种记忆中的情景。两篇连载都篇幅较长,声声血泪,句句情真,用如诉如涕的笔调描写了作者在很漫长那个时段的人生经历过的坎坷曲折命运,他们描写得非常详尽而栩栩如生,一读便沉浸入故事里面了,内心深受感动,非常吸引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有一个《十二才女品红楼》,十二左云才女在品读红楼里的金陵十二钗,她们文笔流畅、才情四溢,正如编辑冀宏伟所评:“她们以女人的多情善感,究人生义理,痛古今之变,探幽入微,往返古今,自得玄机,感叹唏嘘。在《红楼梦》的风尘迷雾里,点亮心灯,向天而笑,画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解与思想参悟,读来或如坐春风,更几番醍醐灌顶。也就是在这种兴味盎然的神思漫游之中合卷后,再次打开那本旷古奇书《红楼梦》,每每有神奇的顿悟和感动降临于心,久久萦绕不去……”。光看题目和作者姓名就能够令人感到女性的多彩绚丽和美好无瑕——边海云写林黛玉是《孤标傲世之品格》、子君写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凤仪写元春《元春新叹》、张劲写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胡晓云写湘云《女中丈夫史湘云》、任志勇写妙玉《红梅香处》、张丽桃写迎春《悲情贾迎春》、冯丽琴写《怜香惜春》、刘山人写王熙凤《闲话王熙凤》魏文慧写巧姐《落入凡尘亦美丽》、郝淑珍写李纨《我心中你最艳》、张叶平写秦可卿《我看秦可卿》。好一群文雅清纯、聪慧睿智的女人啊!
左云真的是一个文学的大县、文化的大县,前段时间由左云创作的众多文艺作品在省城太原进行了展出,其影响真是很深远,意义非凡。读几期《左云文艺》,强烈的感觉就是正如左云精神“勤劳、守法、崇文、厚德”这八个字,它准确地概括了左云人的特点和左云人的精神。
3、陈年小说令人痴迷
读陈年的小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快乐就是她所描述的都是我身边的一些场景、一些人物,就象她讲这些人的故事让我们听一样。陈年的文字就象山坡上长得山丹花一样,鲜艳而纯净,就象她这个人在沟沟坎坎的生活中突然绽放出艳丽而简单的花一样,让人感觉眼睛猛地一亮,觉得世界真的是很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
每次读到她的作品就能够产生愉悦的感觉,尽管她描写得大都是充满悲悯情感的矿工或矿工家属,如《小鸡,小鸡叫一叫》中那个叫做李清的年轻小媳妇,她做矿工的丈夫叶小*因工而亡,李清就只身一人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叶吉,自己在城里的广场里卖手机卡,女儿叶吉养了一只小鸡,陪伴她们的生活。都是一些极为普通平凡的日子,陈年写得有滋有味,读着读着便随着她的叙述而深入进去,感觉畅快而淋漓。
陈年名叫刘湘纤,当年和张瑞平、安开学他们都在云冈沟各个矿文学爱好者组成的十里河文学社。较早前读过她发表在矿工报社的散文《拾炭的女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写过一句话是“临时户、胶皮肚”,这六个字是她到给我最初的印象,感觉她一直对自己是临时户而耿耿于怀,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自己的不甘和内心的不平。终于,她忿忿不平的情感找到了突破口——近年来,她文学创作成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尤其是发表在《阳光》杂志第八期的《小烟妆》、《忆忘如一》、《煤矿生活》(创作谈)三篇文章,我读了几遍都不过瘾,后来找到了关于小说《小烟妆》的相关评论,都进行了细致的阅读。之所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