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m.39.net/pf/a_5131644.html1一、浓烈的教研氛围第一次需要抢座位的数学教研讲座,QQ群有多人,现场有超过人,可能是培训综合症,也可能是坏习惯,我总是准时到达会场,却发现只剩下最后一排可坐,而且照这架势,如果不赶紧坐下,或许这最后一排也会没谱,这就是会议给我的第一印象。开幕式基本在5分钟内,讲的都是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官话,这很好,务实气氛浓厚,然后马上直奔主题。基本极少有睡觉、提前离场、做其它事情的老师,都在认真听、笔记、拍照、思考,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甚至一些老师把自己的学习笔记上传到群里分享,这种教研氛围,从来没有看见过,在会场里,要想听明白那些大咖们的讲述,必须先把题目解一遍,时间其实很紧,大脑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基本只来得及想个大概思路,然后开始和专家们的思维碰撞。这些开讲座的专家,有特级教师、教研员、年青新秀,他们平时都会在某个群里交流,也许是一道题目的解法,也许是一节课的讲法,细微到某个概念词句的描述,无所不研,当然,我们平时也在做这些事情,但是差距在于,交流范围仅限于校内备课组,办公室内,基本走不出去,而他们之间,来自不同省市地区,视野开阔度一下子上来了,效果截然不同。其中南京刘密贵老师的成长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从教十年,便已经可以在这样的大会中侃侃而谈,显然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远不限于那几张PPT,而我十年前,绝对不如他,即使是现在,多出十余年积累,也不太敢在这样的会场发言,积累沉淀不足。回去一定要多开展这样的草根教研,只需要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师,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命题,解题,这样的教研活动,或许才会真正对教师成长起到促进作用。2二、数学教学中的解题其实这里的多数人,都奔着解题来的,第一次常州会议,便是他们的舞台,不可否认,数学老师基本功就是解题,然后升华成命题,同时解题对课堂教学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解题教学占据了很大比重。上海的马学斌老师,著有《挑战中考压轴题》,每年更新,在解题教学上造诣颇深,这背后,是连续十五年对各省市中考压轴题的研究,每年多套中考试卷,都在两个月内解完,讲完,包括不同解法,然后自媒体发布甚至出版成书,这其实也是一条教师成长之路,若从这里走出去,就是命题专家。有幸和《广猛说题》作者段广猛老师相遇,敬仰之余,也对自己这些年来的解题总结进行了反思,持续性不够,有兴致了就写,不想写了就不写,所以,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利用率,造就了不同的际遇,有时也会想,如果我也能有那么多精力和体力,相信那些解题应该也能“凑”出一本《某某说题》。对于数学解题,他们重点研究的是解法,特别是解法背后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对于试题本身,研究非常透彻,而我认为,作为教师,还应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