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00多年前,朱棣为何放弃富庶南京,执意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朱棣成功登上皇位之路上,靠着平定靖难之功。要提及的是,当时朱棣为何冒着众人反对的风险,并舍弃富饶的南京,而选择将都城迁至北京,更是为了在北京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建筑,其中包括宫殿等。

经历了十四年的建设,紫禁城终于在年初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主人。此后,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这座古老的宫殿共见证了二十四位帝王的统治。

一、继承遗愿

朱元璋,即明太祖,一位从农民成长为皇帝的帝王,当面临决定定都的重要时刻,深思熟虑毫无疑问。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是内心的共识,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早年的刘邦,都曾怀有在故土建都的愿望。

朱元璋在确定大明王朝大势已定的时候,曾向众人征询意见,问到究竟应该选择哪个城市作为都城。冯国用建议朱元璋将都城设在金陵,即现今的南京。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未能实现。

在冯国用看来,金陵不仅被视为“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这种看法并非冯国用独有,朱元璋及其谋臣也一致认为将都城设在金陵是最佳选择,毕竟金陵乃六朝古都。尽管最终朱元璋选择在这里建都,但他内心对金陵并不十分满意。

尽管金陵地理位置优越,但它的偏远局限了其无法实现全国布局。朱元璋的野心不仅仅是夺得皇位,他渴望统一全国,实现一番霸业。南京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所以尽管已经定都于南京,朱元璋仍然希望迁都。

朱元璋登基后,开始巡视其他城市,其中包括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西安和洛阳,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北平。

然而,因计划无法跟上变化,皇太子在巡视途中突然病倒,随后的一年就不幸去世了。同时,朱元璋也年事已高,在经历了失去儿子的痛苦后,无法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迁都上。因此,朱棣的迁都也可以看作是实现朱元璋遗愿的一部分。

二、迁都准备

朱棣自然心中对城迁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首当其冲的一项就是向朝廷高官提出了这个想法,以预防有人反对。礼部尚书李志刚以北平是龙兴之地、朱棣的成长之地为由,建议朱棣设立两府,效仿朱元璋的做法。

其次,还对北平的百姓施以恩泽,不仅减免了北平居民的税收,还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北平周边城市的居民纷纷迁往北平,也体现了都城所需最为迫切的人口基础。朱棣甚至向居住在北平的百姓提供了生产工具。

百姓听从朝廷的号召纷纷前往北平定居,带着家口迁往那里。与此同时,朝廷也着手加强北平的地位,将其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朱棣在北京设立了一些机构,这项举措可以追溯到永乐元年。

在北平建都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无法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必须从南方运输粮食过来,这给都城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当时交通不便,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朱棣当务之急,于是他立即下令开通南北漕运河道。

在朱棣的指令下,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的计划终于在十多年的策划之后,在永乐十九年成功实施,这解决了北京及其北方地区的粮食问题,使其能够继续维持生存。

三、迁都原因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朱棣本人的因素。尽管朱棣在南京出生,但他在年少时就开始频繁参与南征北战的战斗,没有长时间待在南京。因此可以说,他对南京并没有产生很强烈的归属感。

朱棣在年幼时确实留在了南京,然而对于他来说,这段经历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朱元璋进行关键的征战阶段,以至于他父亲甚至没有时间给他取名字。多年后,朱棣到了适婚且前往藩地的年龄。

年仅二十岁的朱棣前往北平,在他踏上这座城市的时候,它远未展现出他日后在位时的辉煌光景,可以形容它是一座黯淡凄楚的都市。随后的多年里,朱棣逐步改变了北平的面貌,可以说所有的规划都是由他一手完成的。

毫无疑问,朱棣在北平的声望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战场能力与朱元璋如出一辙,这一点不言而喻。朱棣还曾多次奉命前往北方平定局势,参与了两次北伐。这也充分展现了朱棣在北方的威望,对他而言,北京是他的根据地。

朱棣是一个信奉风水学说的古代帝王,他认为北平是他能够获得龙兴之地的地方。要是当时的建文帝没有让他们无法在那里生存下去的话,或许朱棣的一生都会在北平度过。

其次,我们必须提及的是北平的地理位置。北平地处独特,被三面环山所环绕,易于防守且难以攻破。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建设已达到辉煌水平,如今已然成为一座宜居之都。

其次,北平的交通十分便利,物资的运输也十分方便。此外,从北平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另一个原因,众所周知朱棣一向是一位抱有宏伟志向的帝王。

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并未享受到完全的安宁,其统治受到最大的影响来自北方的蒙古以及边疆仍存的势力。回想起当初,为了防范南方边疆,统治者才选择将首都设立在南方,而到了大明王朝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皇帝亲自守卫国门,君主为国家殉葬。”这句话指的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事件。实际上,从当时朱元璋的安排来看,可以看出父子两人的想法是一致的。朱元璋不就是将他的几个好战的儿子都派驻在边疆吗?这是希望他们能保卫大明帝国的疆土。

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最为勇猛善战的便是朱棣,因此他被封为燕王,并在年仅二十岁时派驻至北平。

朱棣曾提及北平的独特地理位置,如果将都城设在北平,他将更容易进攻蒙古。北平地势易守难攻,只需穿越长城即可,并且后勤补给也能保持顺畅。相反,如果都城设在南京,就会完全不同,要想进攻蒙古,基本上需要跨越中国的大半个国土。

朱棣在北平担任藩王期间的二十多年,不是白白度过的。蒙古势力得知他回到北平后,也不敢轻易挑衅,毕竟双方曾经交战过。多年的征战经验也使朱棣明白了在北平实施战前准备的重要性,包括屯田、后勤补给等方面的策略。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初的文武官员分布极不均衡,南方主要是文臣而北方则主要是武将。正如之前提到的,朱棣在北方崛起,他能够登上皇位完全依赖于北方人的支持,因此他也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何况至今仍存在南方文臣集团,朱棣并没有全部消除,而是保留了一部分。这些人仍在朝中任官,北方人民内心会产生何等情绪,不得而知。

结语

紫禁城,今日仍彰显着朱棣留下的伟大痕迹。曾有众人反对,朱棣却执意迁都,这一充满远见的举动,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有利大于弊的。让人不禁对这位伟大帝王的洞察力感到赞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