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价格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对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诗词中就有很多看法对立的诗句,今天和大家一起读最美的5组对诗,十分有趣,值得收藏哦。
1、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朝·李延年《李延年歌》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四》
李延年的北方美人和曹植诗中的南国佳人互相对应。北方的佳人冠绝当代而独此一人,是比较高冷一些的。而南方的佳人,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是比较温婉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性,出了不一样风格的美女。
接下来读一下全诗。
李延年歌
两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她对君临天下的皇帝瞧一眼,皇帝倾心,国家败亡!美丽的姑娘呀,常常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纵然如此,也不能失去获得佳人的好机会。美好姑娘世所难遇、不可再得!
《汉书·外戚传上》记载: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延年献舞时唱了这首诗。汉武帝听后不禁感叹道:世间哪有这样的佳人呢?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推荐了李延年的妹妹。汉武帝召来一见,果然妙丽善舞。从此,李延年之妹成了武帝的宠姬李夫人。李延年也更加得到宠幸。
杂诗七首·其四
魏晋: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曹操死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2、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韦庄《金陵图》
高蟾说世间有很多画丹青的高手,但是却画不出我的悲伤,很像流行语中的“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我的忧伤”。但是晚唐的著名词人韦庄却说,哪个说内心的伤悲画不成的(高蟾:韦庄你装什么傻,就是我说的),韦庄觉得说伤心也可以画出来的,只是那些画家追逐世人的心态和喜好,不画出来而已。这一组对诗,也是十分有趣和巧妙。
接下来一起读一下全诗。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金陵图
唐代: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3、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杜牧和王安石都对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乌江自刎的事情做了评价。唐代的杜牧觉得他可以努力东山再起,例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宋代的王安石却持反对态度,他觉得项羽气数已尽,失去人心,估计没有什么人跟他从头再来了。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接下来一起读一下全诗哦。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叠题乌江亭
宋代: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4、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同样是送别诗,王维的送别诗就显得悲凉一些,朋友啊,再和我喝一杯酒吧,你出了阳关之后就没有认识的老熟人了,想想就伤心呢。高适的送别诗就比较积极乐观了,不要害怕以后到的地方没有知己,天下谁都认识你的大名,你都会交到朋友的。但高适的想法也不同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接下来还是来读一下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5、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不是进士出身,好像另外几位也不是。他曾经参过军,他的诗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和自豪之情。不过盛唐之后,就十分流行科举考试,是实现抱负和理想的最佳途径,有些人穷其一生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出人头地,《范进中举》可谓是将这种现象描述到极致了。所以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不足为奇了。不过这里也有说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仅此而已吧。
还是读一下全诗。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汪洙的《神童诗》出了下面这些金句:
(1)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诗词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对诗,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补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