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今天再看《金陵十三钗》这部抗日题材作品,很是感慨和震撼,更有新的感受。
《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一部中篇作品,作品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南京,作品的“金陵”就是指的南京,而“十三钗”是指的故事中13名侠肝义胆的妓女。后来,这部作品在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被改编成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影片。
并代表中国电影冲击世界影坛的影片,在年1月16日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上未能胜过安吉丽娜朱莉的《血与蜜之地》、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阿斯哈法哈蒂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和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等影片,与奖项失之交臂。
但,要说的是,获奖不获奖,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意义,至少《金陵十三钗》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那段沉痛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的壮举。南京大屠杀在世界影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寓意深刻,金陵,是南京的同义词,是南京的别称,作品名却没有直接写南京,而是写金陵,寓意铭心;“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3位侠肝义胆的妓女,若写上妓女,就有蔑视和下贱之嫌,体现不了侠义之感。故,作十三钗,称之为美女。不能不说作品的名字是下过一定功夫的。
作品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惨无人性的大屠杀场景,作品没有单单叙述大屠杀的场景和极惨烈的血腥场景,而是从人物刻画及情节结构上做了生活化的铺垫和技术处理,虽没有主人公那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及作者的文笔还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但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本能表现,不能不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一部极受教育的好作品。
作品紧紧围绕在年13名秦淮年轻的妓女在南京大屠杀中为了挽救更多生命挺身而出、闪现人性光辉的故事来展开的。读后,不能不为那13名被歧视的妓女壮举而感动。
年,南京沦陷,日寇在城里无恶不作,满街疮痍。就是最圣洁的教堂,也未幸免。故事的高潮就发生在这里。这是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一群金陵女大学生和13名躲避战火的风尘女子,及6名国军伤兵正躲藏在这里。
当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侵略者闯进这片圣地时,悲剧发生了,先是几名国军伤兵被日本侵略者发现后残忍地杀害了,日寇又开始对女大学生下手了,眼看女大学生就要被日本侵略者凌辱强杀,就在这危急时刻,13名被视为下贱的妓女,蓦然体现了民族的方刚血性,勇敢地挺身而出,她们忘掉了自己的身份,他们的心里只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于是,她们迎着日本法西斯的刀枪,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唱着《秦淮景》走向了最高的死亡殿堂……
可以说《金陵十三钗》不仅仅是一部爱国的著作,也是一部体现人性的作品,我们从十三钗身上读懂了人性,读懂了民族的气概,也体现了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特别是13名妓女,在艰险的一刻,在血腥的刺刀下,表现的是与自己身份恰恰相反的大智大勇,表现的是人性的本能和民族的气概,只因有人性的本能和民族的气概,才会不惜生命,毅然挺身而出,坦然地为正义去走向死亡。
应该说,作品从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刻画到面对血腥的屠刀、内心和外在的表现上,都体现了人性的内涵。特别是在13名妓女的心理描写和情绪的波折上,刻画的很真实,很客观,与当时背景和气氛是极为融合的。可以说,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淋漓尽致。尽管作品整部都显得很沉重,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提心吊胆。
特别是日本兵向躲避着百姓和学生开枪和亮出刺刀时,读者的心紧缩了,心脏剧跳起来,那种担心和憎恨是史无前列的,甚至感到愤怒极致。也许创作者在创作这篇作品时的立意是以爱国抗日为初衷,为达到渲染的气氛与背景结合,大手笔的加重了当时的场景的冷酷和惨无人道的描写,这也客观地体现了整个故事场景的真实性。
因为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年的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南京,那是世人所知的当年血腥的城市,不能不让读者联想到震惊全世界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之感。然而,读过这部作品的人,又不仅仅是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对那场大屠杀的憎恨。
同时,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和埋下的复仇种子,更读懂了什么是人性——特定环境下铸就了特定的人性。从十三位妓女的身上,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作品的双重效果,更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不能不为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而赞绝。
作品在编成影片后,导演张艺谋说:
“《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本子,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是中国少有的优秀编剧,严歌苓是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改编成了很多电视和电影。这部电影,她做了很多努力,剧本也打磨得很好。”
真像张导说的那样,好的作品作者爱不释手,观众也百看不厌。其实,看过严歌苓的很多作品都有这种感觉,像《小姨多鹤》、《惠子物语》和《第九个寡妇》等代表作,在立意和主题上都很突出和鲜明,在情节和背景上,采取的都是事实与生活的真实写照,渲染上采取了文学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场景氛围,烘托了整部作品的积极效果,起到了共鸣的作用,给人一种穿透力的震撼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观众领悟了一个哲理:无论任何环境和场景下,也无论是内在的或外表的,不可泯灭的是人性。
作者简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小说、散文见《人民日报》、《四川文学》、《山东文学》、《小说选刊》、《辽宁日报》、《北京青年报》副刊等百余家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