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亿块城砖是用什么黏合起来的南京城墙的三 [复制链接]

1#

都市

品质

生活

分享

这是一个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你知道南京城墙为什么会有

“墙中墙”的奇景吗?

你知道上亿块城墙砖

是用什么黏合起来的吗?

……

摄制组冒雪拍摄明城墙。南京广播电视台供图

城墙,是南京的文化名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人文纪录片《城·墙》近期在CCTV—10(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 栏目播出,以《城市》《砖铭》《家国》3集篇幅,揭开了许多关于城墙的往事和谜团。

01为什么会有“墙中墙”?

20多年前,一场大雨将紫金山南麓前湖的明城墙冲塌,形成一个50多米长的“缺口”。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回忆:“夜里一场雷雨使那段城墙轰然倒塌,后来到现场去看的时候,就发现了那个墙里面还有一段墙,而且是整整齐齐的墙。”
  

“墙中墙”。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高大的城墙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堵矮墙?专家研究发现,这段矮城墙建造于明代早期,高度仅有现今城墙的一半,宽度为2—4米不等,上面发现了大量六朝、宋代等前朝的城砖,而使用的明城砖大都是在洪武五年以前烧制的。“明王朝初建时国力有限,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烧造城砖,因此用了很多前朝的旧城砖来砌筑城墙。”专家表示,这段“墙中墙”可谓是明城墙最早的雏形,随着国力渐盛,朱元璋采纳了“高筑墙”的建议,举全国之力修建规模与体量更加宏大的明城墙,最初的“矮城墙”从此被包在了墙肚子里。 

“墙中墙”把人们带进明朝初年光景。由于战乱初息,经济疲弱,登基不久的朱元璋一方面利用前朝旧城墙以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侵扰。原南京市城墙管理处陈列研究部主任郭金海介绍:“这个墙中墙,在整个城墙上面有好多段。南京城墙在历代城墙的基础上面,加宽、加高、加厚来进行连接,圈成这么一个大的城墙,所以很多地方,原来的老城墙,就砌在里头去了。”
  

直到洪武八年后,*局渐稳,国力慢慢增长,中都罢建,朱元璋才得以集中精力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新建了一大批建筑,并在必要的地方,把原有的城墙加高、加厚、加长。于是,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的“墙中墙”奇景。

02是什么黏合了上亿块城砖?

是什么把上亿块城砖紧紧黏在一起,使城墙经历风霜雨雪、战火摧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绿树环抱中的明城墙。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这种神奇的黏合材料,是什么来头?原南京市城墙管理处陈列研究部主任郭金海介绍:“以前扒开一点废物以及旧材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黏合剂,就是一些石灰团团,很软。尽管多年了,但是我们抓上去的时候还是软乎乎的。在维修的时候,我还捡了不少,但是时间一长,一个礼拜一放就全没了,全部风化了。”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中国古代建筑中,已经普遍使用石灰、糯米汁、杨桃藤浆作为黏合材料。但是,南京城墙长达70里,用了将近4亿块城砖,在当时战乱初平、国力艰难的情况下,连驻*和筑城工人的口粮都难以供应齐全,朱元璋如何找来这么多糯米汁用以筑城?这显然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元末的时候朱元璋下达过一个命令,就是‘禁糯令’,禁止在他统治区域内种糯米,以塞造酒之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大量的糯米汁来修筑城墙,我觉得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城砖上有铭文。南京广播电视台供图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明代城墙跟墓葬一样,用了南方的一种蓼草作为黏合剂,但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尚未得到证实。那么,明城墙的黏合剂到底由什么构成,又是什么样的配比?
  

年,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用热重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明城墙、西安明城墙、绍兴清代城墙等砌缝中的灰浆样品,发现其中都有糯米成分,但是,它的构成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配比,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03为什么南京城墙没有“马面”?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侧筑一个跟大城差不多高的小城,形状像古代的“瓮”,叫做瓮城。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城上守*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就可以“瓮中捉鳖”了。南京城墙13座城门中,有一半筑有瓮城,看来朱元璋不仅要“瓮中捉鳖”,还要“请君入瓮”。这些瓮城的形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不仅有内瓮城,也有外瓮城,和内外结合的瓮城。
  

砖集馆里陈列的城砖。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但奇怪的是,南京城墙有瓮城而没有马面。马面是城墙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在墙外的两个马面之间形成防御交角,可以抵御敌人攀墙而上。在中国现存的明清城墙中,几乎都有马面,可是南京城墙独独没有。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南京城墙高大坚固,朱元璋当时认为不需要马面,就可以达到防御的目的,这是一种猜测。第二种猜测,设了马面之后,外观上面总是觉得隔一段多出一块,我想朱元璋当时是不是考虑到要展现都城的威严,展现一个统一都城的这种气势,他放弃了建造马面,他可能觉得那个东西小家子气。”
  

历史的谜团已无从解开,只留给后人去猜测。而在历史长河中有幸保存下来的文化遗迹,直到今天,还散发着巨大魅力,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来源:紫金山观察

----------END----------

让阅读成为享受

如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