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9日,我受邀参加了《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的“融合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结束以后,我前往分会场。初来曲阜师大,我对路况不太熟悉。正好,在电梯口碰到了也是来参加学术会议并同样也在找地方的小伙子,眼缘不错,就攀谈了起来。短短几分钟,这个年轻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发现他是个极具敏锐学术眼光的人,也是一个对学术非常尊重并有志研究的人。那时我刚刚到南体不久,内心渴望结识并引进优秀人才。这一次见面使我们很快成为在学术上无话不谈的至交。可以说,我们是在“迷路”中结识成的“忘年交”,是在“迷茫”中找到的“同路人”。或许,这就是缘分。这种“迷途相识”,也注定了我们共同在体育学术探索和期刊发展道路上,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早年,我最初参加工作时曾在《体育与科学》当过编辑,也在《金陵晚报》做过体育记者,后来又到机关工作了20年。年6月,我从江苏体育局调到南京体育学院工作。到任之后,作为一校之长,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办学,如何提升南体的影响力。学科建设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好的学科发展,就不会有凝聚人才的高端平台,就谈不上学术影响力。而一流的学科建设,就要有一流的学术期刊来推动、引领。于是乎,我就提出了“办好一本期刊,盘活学术一盘棋”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改刊名为《体育学研究》以及刊物发展的过程中,从刊名选择到英文名的论证,从栏目设置专家约稿,从审校稿件到宣传推送,孙科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搞中国足球改革、足球文化研究的,又对口述史研究感兴趣。我们《体育学研究》就特地为他开设了“体育口述史”特约专栏,帮他联系了杜兆才、徐根宝、高洪波等足球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全年六期连续发表了六篇他的有关中国足球的访谈,在体育界、足球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今学界,大家过着“项目化”的生活。发表论文、拿课题,成为衡量学者过得好不好的参照物。我以为,做体育学者,一是要有时代责任感,把脉中国体育出现的问题,寻找治愈的良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顶天立地,投身体育实践;二是要有学术情怀,扎扎实实做文献,拓展体育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可谓“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耐住寂寞,献身体育学术。可惜,大多数年轻人已经耐不住寂寞,盯着“帽子”、“位子”、“票子”,不拿下一官半职,决不罢休。这种风气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在赢得这些身外之物的同时,也丧失了人生中很多宝贵的东西。我觉得,既然投身体育学术了,就要以学术研究为本,不要为外物所役。在我看来,孙科是一个极有学术天赋的年轻学者,又是一个有很强组织、管理、总结能力的社会活动家,身边既结识了一批非常有天赋和潜力的年轻才俊,又和不少学者大家成为挚友。让我深为感动的是他对导师和帮助过他的人总是念念不忘,我觉得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个真诚待人、善良正直的人。希望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他能够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守住学术,深耕学术,很好地将体育实践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一番成就。是为序!年7月1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