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格老味深实录传神项羽本纪中的片段细读 [复制链接]

1#

格老味深实录传神

——《项羽本纪》中的片段细读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写项羽一生事业兴盛衰亡的历程非常清晰: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悲剧英雄的终点。就写战争而言,其战神的一面也写得非常出色。如定陶之战,初露头角;巨鹿之战,雄霸天下;彭城之战,以弱胜强;垓下之战,雄风依旧等。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已作了删减,但尚保留了“本纪”的写作范式,大致由下列内容构成,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东城快战(第5自然段),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至第8自然段),太史公论赞(第9自然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对下列的这段文字重视不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比较在意外,其他的几乎一带而过,用“少年言志”概括一下就算了事了。其实这一段写得匠心独运,章法谨严,可谓格老味深、实录传神的典范,教学价值极大。


  这一段其实是写项羽真正亮相,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迭起,曲径通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如求简洁的话,似乎可以这样写:项籍少时尝言:“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故学书剑而不成。但效果却显然不同。原文先“抑写”一下,再写项羽的“心曲”,可见别人认为的“不成”,在项羽看来已“学成”,只是“不足学”而已,无必要花太多的精力与时间于此,项羽的超乎常人之处已经显示出来,实际上是“抑”后的“扬”,但接下来再添上一笔,在学兵法时先是大喜,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又是先“扬”后“抑”的写法,“大喜”是扬,“不肯竟学”是抑,形成强烈的对比,让项羽形象立时丰满起来,说明项羽书、剑、兵法皆有一定的基础,有志向,但较粗疏,这都为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不肯竟学”颇耐人玩味,“不竟”不仅暗示了其人生,也暗示着历史走向,所以在论赞中司马迁才说“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应该说这段文字是写人物出场的经典之作。


  对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之语,历代分析可谓详矣。笔者所要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项羽看始皇帝巡游是在其叔父项梁的带领下,而“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可见也是位卑者,说到底叔侄此时是典型的流亡者;项羽所言“彼可取而代也”的确能反映其性格、心理和胆气,再次凸显了项羽的“志”非同寻常,也非是常人所及的,司马迁所言“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是“不虚美”的。位卑的人往往都有一颗狂野之心,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项羽。项羽虽是流亡者但胸怀大志。二是为另一种互见手法的高妙运用。通常所说的“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司马迁每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司马迁“以人系事”,往往在许多人传记中需要涉及的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既避免了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使每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笔者以为这样来解释“互见法”是欠全面的:“互见法”有时也相当于对比写法,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的“互见”,通过这样的互见,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个性更鲜明。司马迁在写项羽和刘邦时就用了这样的互见法。写刘项外貌的奇异;写项羽有“彼可取而代也”之语,写刘邦则有“大丈夫当如此也”之语;写了项羽的《垓下歌》,也写了刘邦的《大风歌》等等,这样也就写出了两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本纪”人物。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一看就知道是太史公语,但司马迁将此语放在此处却是意蕴深沉的。照常理,司马迁应该这样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再如《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等等。《项羽本纪》之所以写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写出项羽特殊的成长背景:一是项羽是在其叔父的严厉教诲和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的,一是项羽是在流亡经历中长大成人的。项羽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能成长为“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人,一定是非同一般的风云人物。如果在开头就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很直接,但缺乏人物成长的不同寻常之感。再加上,最后的补充映衬:“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这个流亡者盖过了当地人,其威猛过人之气可以想象。从将“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运笔于此中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心之良苦,对写好项羽这一人物倾注了极大的精力。


  在这段文字中,阅读者不能不
  这段文字中用不少篇目写了项梁,这很重要。尤其是写项梁时所用的两个词令人过目不忘,一是“项梁怒之”之“怒”,一是“梁掩其口”之“掩”。如果把“项梁怒之”改成“项梁劝(勉励)之”似乎更温和一些,但一石几鸟的艺术张力就没有了。一个“怒”字是对项羽的一抑再抑,也为后文的“奇籍”作了反衬;一个“怒”字也是项梁恨铁不成钢、望侄*而难成,心急如焚的形象写照;一个“怒”字也写出了项氏家族的传统理念与项羽的叛逆性格;一个“怒”字也写出了项梁与项羽的特殊关系,写出了项梁对家族的高度责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后来“教籍兵法”更反映了项梁对项羽所言的认可,对项羽教育的思路的全面调整。如果以“项梁劝之”易之,项梁形象、项羽形象就应该大逊其色了。再看一个“掩”字,细节传神,既写出了项梁听到项羽“妄言”后的高度紧张和项羽所言的大出意料,也写出了项梁的反应敏捷和对所处环境的高度警惕;也暗示出项梁与项羽平时的所谈所论,揭示了叔侄二人内心的真正想法,这从项梁起兵时与项羽高度默契,设计让项羽杀殷通就可一眼看出;一个“掩”字也从侧面衬托了项羽的直率与幼稚,突出了项梁所处环境的险恶与城府之深,恰恰与前文的“阴”字相呼应,写出了项梁的大志和举事的必然性。


  当然,对于这段文字中写到的曹咎和司马欣也必须高度重视。项羽与项梁相依为命,项梁“栎阳逮”“事得已”全赖于曹咎和司马欣,在项羽的心灵深处记下的是曹咎和司马欣有恩于项梁,有恩于项氏家族,将来定要报答,后来项羽发迹之后,对司马欣和曹咎善待有加,“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而曹咎也成了海春侯,“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於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可见项羽是知恩报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是“仁”者,也是重情重义的。


  司马迁的这段行文针线绵密,实录传神,不仅文脉清晰,而且意味深长,借史写人、以人显史,真乃格老味深,字字精彩,句句耐读。

冯为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南京二十九中语文教师。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或立项课题的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教学法等方面都有建树,其“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都受到学界普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