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州月下的苏轼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临床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州月下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卒后追谥文忠。苏轼学识渊博,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一生几经沉浮,历尽坎坷。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州。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元丰二年(年)发生了乌台诗案。当时的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监察御史李定告发有苏轼四大可废之罪。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因该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故而称为“乌台诗案”。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领袖,任由他的诗文在社会上传播对推行新*很不利。在神宗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因为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恩赐被判流放*州(湖北省*冈县),贬为*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州,在*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苏轼在*州谪的居生活是刻骨铭心的,特别*州的月常伴苏轼排遣愤懑、驰目骋怀、自我超越。苏轼在*州所写的“月文”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不一样的*州中秋月。

苏轼写中秋月的作品莫过于《水调歌头·中秋》了,但*州中秋月自有其不一样的神韵。被贬*州第二年,元丰三年,苏轼中秋对月独酌,回首往事,瞻望前程,百感交集,写下了《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被贬逐以来,亲朋好友逐渐疏远,势利小人更是避之犹恐不及。“月明多被云妨”含蓄中透出满腔悲愤,“中秋谁与共孤光”则是悲愤感慨之言。中秋之夜,想到有家难归,有友难投,难合家团圆,充满了孤独寂寞和苦痛凄凉。词中苏轼以月自比,表达了自己这一时期的痛苦和无奈。

不一样的赤壁三“月”。

赤壁三“月”都写于元丰五年,即年。《前赤壁赋》写的是既望之月。文中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月中苏轼读懂了月亮的无情与多情,读懂了自然的月亮才是“与吾共适”的真正无私者。在清辉的洗礼下,心灵更加纯净,心胸更加坦然。《后赤壁赋》写的是十月望之月。文中写道:“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兴奋异常,身影倒映在地上,心里十分快乐,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不同季节特征的月光之美,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赤壁的月亮之美让对苏轼*州生活的真谛有了真切的感悟。再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达对江月的敬畏之心。在“如梦”的人生中受到江月的启迪,从而走向旷达。*州之谪居深感迷惘和无奈,是如梦人生之缩影,然而只有向永恒和洁净的水流和明月表示敬畏,才能寻求慰藉,弃绝人生的龌龊和悲哀,让自己诗意地栖息。

不一样的定慧院缺月。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在*州谪居三年后所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尽管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但定慧院缺月却“于我心有戚戚焉”。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万物入梦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缺月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孤高不凡,与苏轼为伴,与具有隐喻性的孤鸿为伴,在宁静幽寂中互慰,自己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孤鸿在缺月“拣尽寒枝不肯栖”。从缺月中可以看到苏轼的悲凉、痛苦,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但也看到了苏轼的崇高人格。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不一样的入户之月。

苏轼有一篇很短小的游记,写于年,全文只有80余字,名为《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是富有人情味,是会撩人的,“月色入户”让“解衣欲睡”的苏轼“欣然起行”。“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传神之至,月光似乎懂得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在月下与好友的散步,对月影美妙描绘,尤其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问一答,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入户之月和承天寺的月真实神奇之月,有灵性之月。有月牵引,与友漫步于月下,真使人生惬意之极。《记承天寺夜游》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州之月是苏轼谪居的知音,苏轼从*州之月中不仅读懂了生命本身,还读懂了玄奥的宇宙实体,读懂了整个天地人生的变化哲学,在*州之月的陪伴下,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也得到形象而充分的展示。*州之月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州之月,两者相相互辉映,相辅相成,铸就了中国文化长河中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符号,历久弥新,光彩夺目。

冯为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南京二十九中语文教师。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或立项课题的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教学法等方面都有建树,其“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都受到学界普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