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奋斗rdquo是父亲传 [复制链接]

1#

年5月24日的《金陵晚报》(第7版)“儿行千里,家风随行”栏目,刊登了《“奋斗”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不灭基因》一文,这是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姚媛媛根据我的参与稿编写的,也是我来南京工作五年来第一次向省城官方媒体投稿并被采用。当好友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正出差在外,不意中带来的喜悦就更甚一些。

受版面限制,记者编发时不得不对该文进行必要的、大幅压缩,只保留了一些主干和精华,付出了心血。今将全文转录于此,便于大家阅读。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在广大家庭中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紫金山新闻/金陵晚报推出“儿行千里,家风随行”系列报道,讲述优秀的家风家训故事,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时代新风。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姚媛媛
  南京海关的赵非参与家风栏目,他用一句话表达他的父亲的家风留给子女的深刻影响:“‘奋斗’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不灭基因。”
  赵非表示,他的父亲赵航先生生前是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的教授,“‘奋斗’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为我们子女作出的最好身教,也是他传承给我们子女的不灭基因。”
  赵非说,他的父亲去世前夕,在《大去之日与至亲友朋书》中曾这样写道——
  “我出身寒门,无权无势,父亲目不识丁,母亲过早离世,个人奋斗是唯一出路。因此,读书、工作、持家、育子,乃至学业,一直秉持不依靠别人,以自己勤奋取胜的理念,每个阶段还都留下一些闪光的印记和美好的回忆。”
  他的父亲赵航在学业上致力于古代汉语、训诂学的学习研究几十年,写了几本书和多篇论文,都是关于清代乾嘉时期段、王之学的。
  他的父亲赵航出生在阜宁县羊寨镇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父母都是连自己名字都认不得的、老实本分的农民;9岁不幸丧母。年15岁时考入盐城中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是赤着脚步行余华里到盐城中学求学。
  赵航以自己奋斗不息的经历践行着“大学文科主要靠自学”这句名言。年,赵航留在刚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扬州师范学院工作。
  赵航的勤奋刻苦是一以贯之的,他的苦读深深镌刻在子女们的记忆中,成为无言的身教。赵非说:“当我们晚上常常困得眼皮睁不动时,父亲还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看书,有时还能听见他抑扬顿挫地吟诵古典诗文;半夜一觉醒来,父亲书桌上的灯还亮着。第二天我们起床时,父亲则又早早地起来,一边读书一边烧饭。”
  作为赵航先生的次子、赵非也对扬州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年9月他就启动了收集父亲著作文稿的工作,在年春节前,把一本厚达页的《赵航文集》呈给了父亲,该文集包含专著、论文、序跋、诗词、散文、附录及编后记七个部分。
  年8月,在4个子女的通力合作下,汇聚赵航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赵航学术文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子女们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父亲,更继承了父亲奋斗一生的家风家训。

“奋斗”是父亲传承给我们的不灭基因

赵航先生

父亲赵航先生,生前是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的教授,“奋斗”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为我们子女作出的最好身教,也是他传承给我们子女的不灭基因。去世前夕,他在《大去之日与至亲友朋书》中曾这样写道——

回顾一生,很少享受,过多忙碌,是到了彻底休息的时候了。

我出身寒门,无权无势,父亲目不识丁,母亲过早离世,个人奋斗是唯一出路。因此,读书、工作、持家、育子,乃至学业,一直秉持不依靠别人,以自己勤奋取胜的理念,每个阶段还都留下一些闪光的印记和美好的回忆。在学业上,致力于古代汉语、训诂学的学习研究几十年,写了几本书和多篇论文,都是关于清代乾嘉时期段、王之学的,在“扬州学派”的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早,虽不能说开风气之先,影响还是有的,在业内还小有“名气”。

父亲的学术专著《扬州学派概论》,在扬州学派研究领域,无疑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是他在年出版的《扬州学派新论》基础上,又花了第二个十年时间修订补充完成的。年6月,时年92岁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复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把该书与张舜徽撰《清代扬州学记》、曹聚仁遗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的“扬学六谈”并列,认为该书“内容为各家专论,叙述渊源,评论得失,均甚允当;又其评介各人著书,分析至详,具见功力。其堪与张、曹二先生书鼎足无疑”。徐复先生是继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季刚之后享有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校勘家。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的高明峰先生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赵航〈扬州学派概论〉评介》(《书品》,年第5期))一文中,赞誉该书“资料丰富、阐幽索微、独步论苑”。该书的影响也跨越海峡,台湾著名学者、中研院教授蒋秋华在《大陆学者对清乾嘉扬州学派的研究》(《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九卷第四期,年11月)一文中评价它是一部“全面探讨扬州学派的作品”。

赵航先生出生在阜宁县羊寨镇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父母都是连自己名字都认不得的、老实本分的农民;9岁不幸丧母。年15岁时考入盐城中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是赤着脚步行余华里到盐城中学求学。年,当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保送至苏北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时,恰逢“大跃进”,学校基本不上课,运石子,砌高炉,全民大炼钢铁;第二学期又是教育大辩论,“树雄心,放卫星”,也基本没读书;再后来全班到农村“整风整社”,住牛棚,白天劳动,晚上编话剧,也几乎没有读书,最后一学期本应该是教育实习和毕业考试,结果又按组织要求,实习未参加,考试也未考,就提前毕业了。

赵航每次跟子女谈及自己的大学经历时,总是坦言他的“大学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过来了”;但同时,他又以自己奋斗不息的经历践行着“大学文科主要靠自学”这句名言。

年,赵航先生留在刚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扬州师范学院工作。由于教师严重短缺,学校委派一批年轻人同时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院校进修,赵航先生在华师大进修《汉语史》一年半之久,但是,由于基础太差,学习压力非常大。年初回校后的赵航担任助教,师从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王善业教授,开始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王教授是年院系调整时,从上海调入的2名解放前老高校来的教授之一,年就读于之江大学、三年后转入东吴大学,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郭绍虞等。赵航先生师从王教授求学问教长达二十余年,直至年先生谢世。他常说:“王老师是指导我进入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最直接的老师。十年浩劫中,在那‘山河红遍、人性扭曲’的日子里,我能硬着头皮,坐下来偷偷地把《说文解字注》啃读一遍,这种毅力,主要来源于先生的激励。”

赵航先生的勤奋刻苦是一以贯之的,他的苦读深深镌刻在子女们的记忆中,成为无言的身教:“当我们晚上常常困得眼皮睁不动时,父亲则还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看书,有时还能听见他抑扬顿挫的吟诵古典诗文;半夜一觉醒来,父亲书桌上的灯还亮着。第二天我们起床时,父亲则又早早地起来,一边读书一边烧饭。”

粉碎“四人帮”后,赵航先生参加了年国家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主办的全国训诂学师资培训班,任*支部书记,班长则是北师大中文系主任、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先生。培训班由28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组成,为期半年,于次年2月结束。培训期间,赵航先生有幸得到著名汉语史专家、训诂学家、“三礼”学家,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的洪诚先生的亲炙,抱病授课,最终病倒在讲台上的洪先生是对赵航专业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二位老师,洪诚先生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的学生们,“三十年屡遭坎坷,却初衷不改,而一旦看到前面的曙光,即奋然前行,略无旁顾、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直至病倒在讲台上。”

慈样、和善、热情、热心、乐于助人的徐复先生更是道德文章集于一身的典范。在培训班上得到名师的指点的赵航先生得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年,赵航先生开启了扬州学派的研究计划,在、、三年间,在《扬州师院学报》上连续发表了《清代皖学新高峰》、《贯通经训两硕儒》等5篇关于扬州学派的研究论文;后来在写作《扬州学派新论》的过程中,从定方向、看书稿,到提意见、写序言,徐复先生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体现了对后学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提携。

赵航一生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作为一名教师,他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了最好的注脚。在专著《扬州学派新论》(获得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扬州学派概论》(获南京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行世后,年,已经办理退休的赵航先生又同意签约撰写《段玉裁评传》一书,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对浩繁的材料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梳理、探索,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灵*是创新,惟有创新,才能确保学术论著的质量。创新是读懂‘文本’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是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事、文、义三位一体的结合,而尤贵乎求‘义’。离开主体的介入和解释,离开作者的见识,是无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年12月,《段玉裁评传》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年6月,赵航先生又受聘于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设立的“段玉裁研究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出版行业非公募基金会——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清学和段王之学学术研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汇聚了25名全国一流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古籍整理专家。是年12月,赵航先生点校的千字的《经韵楼集:附补编·两考》(与薛正兴合作)一书,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段玉裁全书》之二。年,赵航先生又与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相约共同编纂《段玉裁年谱长编》,然而在10月体检时赵航先生就查出了肝部病灶。年3月,自知身染沉疴的赵航先生便将记录自己一些思考的文字转赠王华宝教授,嘱其独自完成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使命。王华宝教授果然不孚厚望,《段玉裁年谱长编》于年1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赵航先生当含笑九泉。

年6月,赵航先生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以极大的毅力,特意为不能参加的、年召开的“纪念段玉裁诞辰周年、逝世周年大会”,写下了多字的论文,题为《我对纪念段玉裁的两点感想》,这是他用生命余烬写下的最后一篇文字,为了完成赵航先生的遗愿,医院里为他摄制了演讲影像。年8月15日,段玉裁诞辰周年纪念暨段学、清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组委会将赵航先生的这篇遗著作为“特稿”,编印在《宏德学刊》(第五楫)“论文集”中(江苏人民出版社年11月出版)。赵航先生终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莅临了这次盛会。

作为赵航先生的次子、我也对扬州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年9月我就启动了收集父亲著作文稿的工作,10月得知父亲病情后,立即晚睡早起加快进度,在子女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年春节前,把一本厚达页的《赵航文集》呈给了父亲,该文集包含专著、论文、序跋、诗词、散文、附录及编后记七个部分。赵航先生去世后,我出于对父亲的热爱、敬佩和怀念,于年7月14日零时22分,在“百度百科”上创建了父亲的义项——赵航:语言学者、训诂学专家、扬州学派研究专家,内容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个人生活、人物评价”5个部分,该义项在此后的几年里又6次增改,终于比较全面准确地记录了赵航先生的一生。年8月,在4个子女的通力合作下,经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仪征学者、国内刘师培研究重要学者万仕国等先生积极奔走,汇聚赵航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赵航学术文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8月,当我把这本书送给年届九十的著名学者、《扬州园林品赏录》的作者朱江先生时,朱老十分激动,感叹道:“赵航先生去世后,你们子女能为他出文集,体现了很好的家学。以我接触的人来看,能这样做的,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这话他当着我的面前后说了三次,不仅如此,我走后,他还提笔写下博文《从赵航学术文集出版述及》,他写道:“其有子女四人,即赵明、赵非、赵雪艳和赵宣,合力整理乃父已刊未刊文稿,不计其数,并付诸出版,彰显于世。吾平生所见学人后裔多矣,若赵航教授子女四人,通力合作整理乃父学术文稿成集并出版,虽非仅见,亦世之所稀者也!故刊发于网,与世人共赏。我今已届九十,亦‘耄耋之年’矣!而以此为盛事遂传,与网友共赏云尔。”

《赵航学术文集》书影

“百度百科”赵航词条截图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