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其实是个二婚,他一生结过两次婚。一次是在太虚幻境娶了警幻的妹妹“兼美”字可卿者,二人行了夫妻之礼;一次是调包计被骗娶了薛宝钗。在大婚的时候,他将薛宝钗看作林黛玉,难道他真的病到如此荒唐的地步吗?当然不是,这是作者所用的幻笔,其目的是对贾宝玉的一种安慰,让“钗黛合一”共同出现在婚礼上,以实现他心中向往的“兼美”的理想伴侣。
林黛玉病若西施,爱使小性子;薛宝钗被禁锢在礼教中,没有半点情趣。此二人不论在读者眼中,还是在宝玉眼中,都算不上完美。宝玉在幻境中痛痛快快的娶了“兼美”,但在现实中的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是一波三折。宝玉希望梦想能照进现实,但现实与梦想总是有巨大差距,让他痛苦不堪。
宝玉为什么娶“兼美”快乐,娶薛宝钗便不愿意了,我们先从“兼美”说起。
“兼美”的指向性
第五回是统领全书的创作大纲,在这一回里,几乎包含了作者所有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兼美”一词也是出自这回,它以人名的形式出现,但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创作思想和审美理念。
在太虚幻境中,这个唤作“兼美”字可卿的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此处的“可卿”是否指宁国府的秦可卿?不妨看下秦可卿是否达到了“兼美”的程度。
“兼美”是全书的一个重要创作思想,是一种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期待。从字面理解,意为兼具多方之美,体现在事物方面,即完美无缺,不可挑剔,体现在人物方面,即德才貌之美。从小说塑造人物的角度看,作者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的确赋予了“兼美”的特质,使其形成一种思想符号。,
但具有争议的地方在于,这个人物是经曹雪芹自己在原稿中修改过的,特别是在死亡方式上,原有的结局是“淫丧天香楼”,修改后的结局为病亡。宁府两个版本的秦可卿,和幻境中的可卿,如何体现“兼美”的创作思想,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逐一分析加以解读。
“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
原始版本的秦可卿与判词一致,她是“孽海情天”幻化出来的“情”的化身,曹雪芹深受汤显祖思想的影响,认为情来自人的本性,情就是性,性就是情。脂批黛玉为“情情”,意指对情的忠贞,宝玉是“情不情”,体现的是情的博大,他可以对一切不情之人含情。
1.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2.红楼梦曲-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判词中的秦可卿,“擅风情,秉月貌”,她身上的“情”体现的是一个“淫”字,即警幻仙姑所说的“皮肤淫滥”。贾府老仆焦大醉骂宁府“扒灰的扒灰”,指的就是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扒灰”。这个人物体现的就是对情的不忠。
据脂砚斋的披露,曹雪芹原稿中的秦可卿就是按照一个对情不忠的“淫妇”形象塑造的,事情败露后,因羞愧难当在天香楼悬梁自尽,为“滥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由此可见,秦可卿实是谐音“情可轻”,滥情而淫,实在与“兼美”相差甚远。
病亡的秦可卿甲戌本卷十三的末尾有一条脂批云:“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这条脂批透露出,曹雪芹因受脂砚斋之命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做了实质性的改动。通行本中的秦可卿几乎是接近完美的。从外在形貌来看,“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从内在品行来看,最具权威性的贾母认为她是贾府“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就连目空一切的王熙凤都视她为知己。
在长辈眼中,她贤淑孝顺;在平辈心中,她和睦近人;对晚辈也是怜爱有佳,甚至对下人都慈眉善目,她死以后,贴身丫鬟瑞珠触柱而亡,随她而去,另一名丫鬟宝珠自愿为她做义女。可见其人品影响之深远,之博大。改版后的秦可卿身上没有半点”淫丧天香楼“版本的影子,“淫”字被剔除的一干二净,俨然一个”兼美“的形象,用贾母的话来说就是,“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可是,如此之美的一个人,作者却让她从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就病亡了,甚至得的什么病都没有交待清楚。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既然是人,就一定有缺点。她的死表面上死于病,实际上死于宿命。改版后的秦可卿身上已经找不出半点缺憾了,成为了一个人们眼中的“完人”,达到了名副其实的“兼美”形象,这与现实是不符的。作者给她病亡的结局意在说明,在人世间没有“兼美”的“完人”存在,她的存在只不过是一道幻影。“兼美”只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理想,一种对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前后两个版本的秦可卿,一个因“淫”而亡,一个因“命”而亡,都谈不上“兼美”。
太虚幻境中的可卿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作者在描写时特别提到兼有宝钗和黛玉之风貌,也就是说,她既有咏絮之才,又有停机之德,是才德兼备之人。这说明可卿在作者眼中是完美的象征。但这个十全十美的可卿并不存在于人间,仅存在于幻境,她是幻境中的仙美人。幻境中的可卿对贾宝玉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首先是在性事上的影响,宝玉当时还是个孩子,警幻授以云雨之事,可卿则是一名执行者,她与警幻共同完成了对宝玉的性启蒙教育。其次她的身形才貌,“兼美”的形象影响了宝玉的择偶标准。
第三,她的出现,将宝玉引入了“情”的深渊。二人在幻境中路遇一道黑溪阻路,宝玉被许多夜叉海*拖入深有万丈的迷津之地,最后喊可卿救他。“迷津”实质上就是情海之地,滥情之地。贾瑞堕入情海,不能醒悟,悲惨死去。因为王熙凤不是他的有缘人,要渡过这一情海,则须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并不受金银之谢。贾府里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唯有林黛玉,因此贾宝玉只是“意淫”,并非皮肤淫滥,皆是林黛玉对他的渡化。通过以上三个不同版本的可卿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幻境中的“兼美”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病亡的秦可卿=贾宝玉的理想灵*伴侣。
从“钗黛合一”看“兼美”的品质“钗黛合一”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提出的一个观点,即指林黛玉与薛宝钗并不是以两个对立的形象存在的,作者对二人的悲剧命运都深感惋惜,即“悲金悼玉”。在艺术格局上,二人身上显示出的对称交错之美,同样值得称赞。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从创作的角度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作者有意将钗黛二人的判词和画合在一起写,暗示出她们各自的命运和结局。画册中黛玉化为林中枯木,宝钗化为金簪埋入雪地,暗示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的凄冷孤独。判词第一句写宝钗之德,第二句写黛玉之才,但这样优秀的人最终都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不禁让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林黛玉是林姑妈的女儿,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二人都是寄居贾府的外姓亲戚,在族亲上与贾宝玉有着天然的联系。作者把这种联系还贯穿到了他们的名字上,黛与钗都是女性的装饰用品,“粉黛”与“裙钗”都是古代女性的代称。且宝玉之“宝”为宝钗之“宝”,宝玉之“玉”为黛玉之“玉”,宝玉之名即为宝钗和黛玉之名的“合一”。
从情感上说,宝玉夹在两个优秀的女性之间,的确有点左右为难。论才学,二人不分伯仲;认体貌,宝钗有杨贵妃之气,黛玉有西施之病态美;论心性,宝钗勤俭实在,黛玉高洁有风骨。一对大自然精灵般的人物各有风光。正如兴儿向尤二姐介绍二人时所言,“生怕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二人的美在宝玉眼中各有千秋,但都不是完美的。他希望林黛玉有宝姐姐“雪白的一段酥臂”,少些气性;希望宝姐姐不要整日净说些“混账话”,有点林妹妹的风骨。因此,在贾宝玉的心中,最理想的完美伴侣便是“钗黛合一”,将钗黛的优点集于一人身上,则达到了“兼美”的美学高度。
贾宝玉的理想灵*伴侣“钗黛合一”只是作者的“幻笔”,只是一种创作理想和审美高度,小说中的钗黛不可能“合一”。当贾宝玉真切的感受到钗黛不能合一,亦不能同时拥有时,作者给了宝玉选择的另外一个标准、境界和思想,那就是忠于爱情。在贾宝玉的心里,宝姐姐虽艳冠群芳,贤淑端庄,但在思想上并不能与自己契合,超越世俗,不以仕途经济作为人生的唯一理想。而林黛玉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她那孤标傲世高洁的风骨之气深深的吸引着宝玉,因此,在爱情上,宝玉选择了与他有着共同理想,可以超越世俗的林黛玉,结成了生死不渝的知己,以致于当林黛玉“*归离恨天”后,他为了实践自己对爱情的诺言,出家做了和尚。
但是,在婚姻上,与他结合的是薛宝钗。从表面上看,这是贾府大家长们操纵的结果,实质上他的意识模糊也是他对现实无奈的表现,对钗黛无法合一的委屈求全,对丧失“兼美”理想的痛苦选择。因此,不难总结,贾宝玉的理想灵*伴侣=爱情(林黛玉)+婚姻(薛宝钗)。根据太虚幻境中的“兼美”,我们得出了幻境中的“兼美”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病亡的秦可卿=贾宝玉的理想灵*伴侣。
从以上公式中,我们来做一个对比,薛宝钗与病亡的秦可卿在贾府的口碑不相上下,但“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肯定不能与黛玉相提并论,黛玉满足了贾宝玉最高境界的“意淫”,远远高出了淫乱的秦可卿。因此,“钗黛合一”完全达到了“兼美”的理想标准。幻境中的贾宝玉,由警幻做主,娶了“兼美”可卿,并行了夫妻之礼。简言之,就是贾宝玉在梦里已经结过婚了,娶了一个完美的老婆。但在现实中,他实际娶的是薛宝钗,对他来说,这肯定不是完美。因此总结出,贾宝玉理想的灵*伴侣是“钗黛合一”的完人,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人,故贾宝玉在现实中的婚姻无法进行到底,最终以不完美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