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一生一定要读一读红楼梦 [复制链接]

1#

我不是红学考证派,我不是中文系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就是单纯的一个文学爱好者,说这个都有些不好意思,就说我是个小说爱好者吧。

马瑞芳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品读一生的书,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的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知识架构你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韵味,我觉得读书是一件自我修行的事,读红楼我会觉得人生圆满。

爱情小说

首先,最大众的认知,《红楼梦》是一本爱情小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干涸的绛珠仙草受到了英俊的神瑛侍者的浇灌,便要报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前世的传说延续至今生。他们的爱情故事,空灵唯美,至纯至真,凄美动人,却是最美好的爱情的样子。

然而红楼梦中的爱情绝不只有宝玉和黛玉,你可以在其中看到爱情更多的样子。

《红楼梦》中那个能够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奶奶”而受王熙凤赏识的丫鬟小红,她是贾府的家生奴仆,但是她和贾府的少爷贾芸一见钟情,便丢下红罗帕,私定终身。后在贾府没落之时和贾芸结为伉俪,这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永远值得歌颂。

那个被视为有着黛玉气质的龄官,在贵妃面前都毫不妥协的倔强,却痴迷在“蔷薇花下画蔷”,她只是一个贾府采买进来的戏曲伶人,所爱恋的也是贾府的少爷,她不迎合任何人,勇敢追求爱的权利,这就应该是爱情真正的初衷。

私定终身,生死相许的司棋与潘又安,司棋脾气刚烈,雷厉风行,她与潘又安私通,被撵出大观园,最终与潘又安双双殉情而死,是《红楼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绝唱。尤三姐是单相思柳湘莲,一旦择定了人,就从不会朝更暮改,最后壮烈自刎,却也成为红楼里那一抹绝美的爱情色彩。

女性小说

在《红楼梦》没出现之前,对于以女性为主要视角的小说,不能说没有,但是有的大多数是缺乏自己的独立人格,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被奴役的对象。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写女性角色如貂蝉只是双方权力争斗的工具人,小乔美则美矣,没有灵*,孙尚香也只是孙权和刘备的联姻工具,以至于只留下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就再也没有更多的笔墨留给她了。

《水浒传》中根本就没有美好的女性角色,“眉眼粗大、胖面肥腰”的母大虫顾大嫂、做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孙二娘、嫁给自己手下败将的一丈青扈三娘,虽然位列七十二地煞星,却被施耐庵老先生描写成做人肉包子,嫁给手下败家,千古淫妇潘金莲和潘巧云之流了。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女性形象分为仙、人、妖,才貌双绝的杏仙,深情有义的女儿国国王,还有总想吃唐僧肉的各位妖精,她们对于西天取经的终极目标,或是阻碍,或是助益,都是作品中的辅助形象。

只有《红楼梦》,将女性角色作为主体,作为主题,用细腻、多元、精彩的笔墨描绘了万千女儿的众生态,她们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她们性格迥异、风姿卓越,让你阅过就再也忘不掉。据红学大家徐恭时先生近年统计的《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有姓名的共计四百八十人,无姓名的也有一百多人。

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衩副册,金陵十二衩又副册,正册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温婉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探春;副册中善良温顺的平儿、性烈如火的尤三姐、丰神灵秀的薛宝琴;还是又副册中嫉恶如仇的晴雯、赤胆忠心的紫鹃、勇敢追爱的小红,这些人物中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文来研究。

但是她们都有共同的意象意义,她们对于封建社会的反抗,批判时代的不公,是真正意义上的觉醒的女性,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在他所创作的那个时代就弥足珍贵。

佛道思想

《红楼梦》开篇就出现了一僧一道,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名为空空大士;跛足道长号为渺渺真人,这里代表的就是红楼梦里的佛家和道家。

道家思想中最为经典的阴阳学说,在湘云与丫鬟翠缕的辩论中颇为有趣,阴阳是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湘云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

作为贾府的实际最重要的宁国府的掌事人贾敬辞官,常年住在道观中修行,追求一种无为的道家。关于道家思想,在这只简单的列举几处大家在阅读只是就能感受到的,深刻的道家思想我也需要去看专家研究了,就此惭愧一下。

关于佛家思想,贯穿全篇的因果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即由通灵宝玉和绛株仙草幻出,写其因“木石前盟”而双双下凡历劫,还泪报恩,历尽红尘之繁华最终归于虚无。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好了歌》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它的注解中,充满了佛教的“色、空”思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本人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读这句的时候这有种冥冥之中要皈依的震撼。

其实红楼梦中其他的思想还有好多,作为他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清康熙晚期,也是一个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他所接受的传统的儒家教育,他也一定都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我在这抛砖引玉,有兴趣的你可以继续研究。

社会百态

看《红楼梦》,你还可以领略社会生活百态,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社会各方面。

《红楼梦》中的美食据统计共有道,不仅包括日常的生活饮食,还包括药膳。由此有人还按照其中的菜谱曾经做过红楼宴。

其中最令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第四十一回的那道需要好几只鸡鸭来配的茄鲞。凤姐奉贾母之命,挟了些茄鲞给刘姥姥吃,刘姥姥吃了说:“别哄我,茄子跑出这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了,只种茄子了。”食谱奉上:把茄子皮去掉只取净肉,切碎还得用鸡油炸了。再加上切成丁的鸡脯子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等等配料,用鸡汤煨干后,装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最后一拌。大家有兴趣做一下哈。

和所有的元素一样,曹雪芹先生写的所有美食也都是服务于文章背景的。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用“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的茶款待他,告诉他此茶名为“千红一窟”。“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结合这一场太虚幻境,原来所有人的结局早已注定,已然悲凉。

提到《红楼梦》,不能不提到大观园,大观园是元妃省亲的别院,所以楼、亭、殿、阁、桥、坊、庭院建筑必须符合规制,又要错落有致,铺排有序。垒山叠石,植树造林,挖渠引泉,营造出自然之中的意境之趣。再看看怡红院的海棠芭蕉,潇湘馆内千竿绿竹,栊翠庵的红梅,我们阅读其中,真真心向往之。

文中第十七回贾*初游大观园,只是粗粗领略了大观园的风采,借以考问宝玉的学识。第二次元妃省亲夜游大观园,为这些景致一一赐名,并题诗一首“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从此,这座壮观的园林有了正名“大观园”。刘姥姥的大观园之旅,才让这个园子真真热闹起来,也让众人跟着姥姥的眼,见识到了这个集建筑和美学和文学于大成的古典园林建筑。

《红楼梦》中关于社会生活的描写还有很多,需要作者说这个故事无朝代年纪可考,但这不影响我们欣赏里面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词歌赋

红楼梦的诗词歌赋,这个题目应该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都完全够格,我在这说诗词歌赋,完全是以我自己的感受为主。

《红楼梦》除了小说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偈、谚、赞文、诔文、对联、匾额、灯谜、酒令、骈文等等,应有尽有。就诗而言,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体的,有应制体、联句体、仿古体等等,之丰富之精彩,令人叹服。

《红楼梦》中的所有诗词都具有谶语性质,在第五回,被称为全书的总纲,就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巧妙而明确地指出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最初开始吸引我的也是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的猜谜。猜这个对应是哪一个人物,因为对于当时我的水平,有的判词我是猜不出是对应谁。

晴雯判词

还有一个让我的敬仰如*河之水滔滔不绝的角度,就是曹雪芹先生的诗词的造诣。全书中的人物有名的无名的之前已经说过了,大概九百多名,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塑造是作者的功力,但是每一个人物作诗的风格都需要不相同。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感觉,林黛玉就应该写出这样的诗;这句就应该是史湘云做出来的。其实,都是曹老先生自己写的,他是分裂出多少个人格来写诗啊!

其中最高潮的地方,探春提议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一个诗社,因第一次集会在探春居住的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故名命为海棠诗社。“咏菊”是海棠诗社第二次集会的主题,这一次可谓令潇湘妃子林黛玉封了神,她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分别得了前三甲。

而后是蕉下客探春的《簪菊》、蘅芜君宝钗的《画菊》以及枕霞旧友湘云的《对菊》。这就是老曹先生自己pk自己啊。还有字字含泪,句句泣血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花也更是黛玉了,你觉得这就应该是黛玉应该做出的诗,宝钗说不这样的话,湘云也说不出。

我此上所言,都是最最浅显的一些描述和罗列,上面所有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可以自成学说,红楼梦既然已经成为一门研究的学术对象,思想性和文学性都是高瞻远处,自有更加专业的研究。

但就将今天我所啰嗦的这些复杂因素,能够融合得浑然天成,这样的小说不值得喜欢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