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pf.39.net/xwdt/250109/d7uyylb.html每到过年,南京秦淮区夫子庙周边的年味最浓。从小年开始,秦淮灯会开启,各种题材组灯扮靓大街小巷、公园码头,凭添不少古风。这为已经放了寒假的大小院校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上街的理由。然而,上街仅仅吃饭购物不免落入俗套,灯会免费的大背景之下穿上古装,一个个美美滴像嫦娥一般飘进夫子庙才算有格调。
南京夫子庙曾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科举制度达到顶峰时期的明清两代,这里为国家文教中心,同时也是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学区房),古代的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
以夫子庙为中心的街区繁华持续了近年。东晋咸康三年(),根据王导“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的提议,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古代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秦淮河通着长江,上下游以及运河沟通交流极为便利。五湖四海的才子在这里受教,考取功名,他们带来自己家乡的方言与生活习惯,久而久之夫子庙一带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历史人文荟萃之地。
穿着古装游园仪式感满满。两三个人搭伴,从袖筒里掏出手机,相互拍还不过瘾,还要录一段视频发抖音。中国传统服饰多彩多款,配合上些饰物,马上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精神风貌。
古装远比想象中更能提升自信,每有人站在天下文枢牌坊下自拍,另一群长枪短炮便立刻围拢过来,“咔哧咔哧”的快门声便是无言地赞美。
当然这些姑娘大部分是为祭拜圣人,祈文运加持,祝自己学业有成而来的。有心的观者很会联想,毕竟这里是出过秦淮八艳、金陵十三钗的地方,那时候的平民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市井消息莫过于名媛们的生活细节动态。这项趣味到现在仍有增无减。
既然佳人都来了,才子还会远么?打扮成才子的小哥哥偶尔出现在夫子庙门前时获得了更多的快门声。古装男比古装女在头饰处理上更难一点儿,处理得当,走在人群里自然会高人一截儿。
明清时期在这条街上晃荡的男性多是才子。科举考试通常一年一次,为了免于回家路上折腾,他们干脆在这儿住下。这一住就是好几年。据记载,这条街考出了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占明清时期全国一半的官员数量。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
人们对古装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艺术无关,我们的先人曾穿成这样生活着,基因链里自带的热情。相比之下,现代人千篇一律的服饰干涩得毫无情趣。在穿着上的审美被西方牵着走,实则是文化败退的表现。这样一想,来拜文化圣人孔夫子,不穿古装反而缺乏恭敬。
最早看见古装群是在前年武汉的樱花季。少男少女穿着汉服摇着团扇穿梭在花丛中把娇花都比了下去。樱花和汉服都源自于中国本土,曾几何时成了岛国日本的招牌风物?
国潮现象或来自于电视剧、武侠小说,或来自角色扮演游戏和越来越多的人造古城,总之,穿古装的场合越来越多了,更何况南京位列中国四大古都。
人生这场大戏“装”一下又何妨?随着每年灯会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从细节观察,游人的文化素质也不曾落后。无论是应景也罢,过路旅拍也罢,都显示出对中国古文化的喜爱与尊敬。
拒绝平淡,秀出古典,网络时代,线上线下谁不想美美?着装做到七分,剩下交给手机美颜功能,其实素人和传说的天仙距离并不远。“穿着古装”作为一种复古文化潮现象,为日渐冷漠的城市氛围添染了颜色,夫子庙秦淮灯会主办也不用刻意找群演,却因此平添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