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魏特琳这个人,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了解了,不了解的也可以看我文章,想必会对你有帮助。对于她的事迹,我也就不再过多的赘述了,因为她并不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今天我们要讲的人是一群在史料之中无所查找的人,她们是谁,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哪年生哪年死,我无从可知。
之所以会想到写这样一群无所查找的人,还是在我写魏特琳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她们默默无闻,她们在历史上毫无存在感,以至于连魏特琳都没有对她们进行过多的记载。但是她们的行为是伟大的,在日军的威逼下,她们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住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近万名女性,是她们的牺牲使得南京大屠杀中多了一批幸存者的。同时也是她们,成为了魏特琳的心魔,最后在抑郁症之中选择了自杀。
她们就是年12月24日跟随日军离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21名女子,而这正是张艺谋导演《金陵十三钗》故事的原型,那群牺牲自己成全她人的风尘女侠。当我从魏特琳的事迹中了解到这样一群人的时候,我就想着写篇文章来纪念这些人,让今天的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群人,了解她们的人生经历,了解她们的结局。
只是很可惜的是,当我遍寻史料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我所查找的史料之中竟然没有任何关于她们的记载,她们的姓名,她们的出生,她们的经历及家人。没有,什么都没有,似乎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人存在的痕迹,唯一能找到的也只有《魏特琳日记》中那简短的描述。
“12月24日,星期五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10时,我被叫到我的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幸好他带了一名翻译,这是日本使馆的一名年长的中国翻译,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在这期间,这位顾问坐在我的办公室里。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日本人认为,姑娘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会躲起来。许多姑娘来问我,日本人会不会从她们中间再挑选另外79名?我所能回答的是,如果我能阻止的话,应该不会。”
是的,就连魏特琳的日记当中都只有简单的21人这样的记载,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或许她们根本就没有名字,或许她们卑微的身份注定了不会有任何关于她们的记载。以至于我们今天想记录都无法记录,这或许就是小人物的悲哀。
幸运的是在《金陵十三钗》中她们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她们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这至少也是一种安慰吧。当面临日军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没有人是不怕死,谁都知道今天一旦离开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待自己的必然会是悲惨的命运,很多女性都躲了起来,这本是人之常情。
正是在这样局面之下,这21名无名女子站了出来,站出来的那一刻,她们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没人愿意死。有人说,她们之所以站出来是因为她们本就是风尘女子,姑且不论她们是否是风尘女子,哪怕是风尘女子,也是惜命的。
并且她们还不一定都是风尘女子,她们可能是大家闺秀,可能是文弱书生,也可能只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不管她们之前是什么身份,在这个关键时刻她们站了出来,保住了其他近万名女性,这就值得我们尊敬,哪怕她们真的是风尘女子,那也是铁骨铮铮的风尘女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她们配得上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