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往往会有很多人性的展现,还有煽情戳到观众的内心,而战争的电影更应该展现才称得上好电影。而这部电影为什么一直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就是从它的画面制作,细节把控,情节设定,还有后面的人物刻画都非常的饱满的处理,这些都可以说得上没有被挑剔的地方。剧中女主角就像某位名人的小说,羊脂球一样,是一个卑微地下的职位,是处在社会的底层,虽然被很多人瞧不起,但是她们也是有人性的人,而她们的充满大义的举动,也让人很受感动,这就是电影里面的魅力,散发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是年的电影了,但是小编还是想重温一下这部电影,因为总有种居安思危的心绪在,所以每当觉得太安逸的生活,总会找点战争的电影来看。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群至情至性的女子。电影虽然有十三钗,但是这里并不是古典名著里面的那十二位佳人,而是在秦淮河上十二个在战争中没有安身的地方的风尘女子。影片中虽然是些风尘的女子,但是她们却有宝贵的人性,高贵的心。她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做出了不凡的事情来,也使她们成为道德精神上的宝贵之族。
电影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感觉,这十二个女子突然的出现,慢慢的引出教会里的女学生,还有一个伪装的神父,一个美国人,他作为一个幸存者,为以后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叙述,让这段历史成为一个合法的历史。还有女学生的视点也提供了某些合法性,这两个视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这个影片在表达主题上的正确性质,还有反应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电影开始了,战争也开始了,随着电影的徐徐拉开,我们已经看到战争下的人们的凄苦,我们也听到了枪炮声音,还有呼喊声,还有逃亡的哭喊声,一声一声的刺激着我们的耳膜,我们也看到了滚滚硝烟,看到了被战争破坏的建筑,还有地上躺着的尸体,那些无辜的百姓,数不清的尸体到处散落着,于是,我们看到了八十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是那么的不堪,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止不住泪流。
电影讲的是南京沦陷了,这个时候黑夜已经来到了这座南京的城市,当时就剩下一座建筑暂时可以住人,一座天主教堂。这个时候里面有教会的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参战的军人,还有伤病人,一个美国人,先后躲进了这个教堂躲避战争。然而故事的转折点马上就来到了,教堂也没有想象中的安全,短暂的宁静被打破了,一群日本士兵冲到了教堂里,发现了女学生,日本军人想要抢夺女学生,这个时候住在教堂的军人誓死抵抗,救下了她们因而英勇的牺牲了,在往后,日军还是惦记着这些女学生,想要她们去为日军表演节目,其实都明白去了就是死,去了要干些什么事情,都是明白的,这是一条不归路,而是还是一条死路。女学生不愿意受辱,决定一起自杀,但是被那十二个风尘女子救下了,最后这十二个女子,打扮成了女学生的模样,代替这群女学生去了日军那里,风尘女子的表现得大义,让之前女学生看不起,甚至认为她们是肮脏的并且下贱的妓女,在战争来的时候她们还在终日的打扮,不知亡国恨,现如今,就是这群被她们看不起的妓女救下了她们,最后她们穿着唱诗班的衣服,怀里的剪刀,代替这群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当故事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一群一身正气,悲壮的女士兵走向了日本汽车的时候,小编相信这一刻触动了你的内心,而且会忘记之前他们的身份,她们的形象也因此纯洁并且高大起来了。而这一刻,想必看到了这一刻,很多人心里都是充满了佩服和感动得,不仅为这群乱世的女子肃然起敬起来。
电影的结局是,美国人开着车带着这群女学生安全的逃走,最后的画面是这十二位美丽的女子,说说笑笑的的走进教堂的画面。虽然对于这十二位的女子有什么样的命运影片里没有交代,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结局是什么,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不告诉你结局让你猜想,但这样一个开放的结局,恰好能在无声无形之中将观众的各种情愫升华到了极致。
这虽然是电影,我们看到了它的残酷,那当时的现实中,远比电影更残忍,真实中那么多的女学生并没有这么幸运遇到这群可以替她们死去的女子,在日军的侵略下,那么多的人命,那么多的人没有了自己的家,那么多的妇女被日军奸淫,南京那座城市也被日本损坏的不成样子,更甚至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对于这个历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不要忘却,才能唤醒后来者的缅怀和反思;而铭记历史并非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的教训,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对于战争,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去体会,最后看到的只有漠视生命的无情,血流过的地方残留着无尽的悲伤与仇恨。体会战争的残酷,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
十三钗虽然出身风尘,但精神和品格纯洁高尚,在战乱年代,她们宁愿牺牲自己来保护那些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宴会,她们心知肚明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自己出身低下,所以她们认为自己死不足惜,愿意保护世人心目中纯洁的女学生。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她们已然成为英雄,没有轰轰烈烈却同样勇敢悲壮。战火纷飞的时代,所有人都如草菅一般,艰难又屈辱的活着。秦淮河岸的歌声既凄美又苍凉。电影节奏很紧凑,战争场面和地窖里的情节环环相扣。最边缘的女性,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