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窗金科三位78级,联袂写ldqu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历

作者在巴黎雨果故居

金科,年生于合肥,年春于合肥六中高中毕业后,下放安徽肥东县定光公社当知青,后在合肥蜀山化肥厂当工人。年秋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为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年秋分到四川省级机关工作。业余爱好写作,曾兼任四川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四川散文》杂志总编,《川渝散文百家》文集主编。著有散文集《乡贤》等文集多部。长篇散文《祖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微型小说《一箱葡萄》被二十余省(直辖市、自治区)选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原题一部独特的散文合集作者:金科年的清明时节,我与大学同班同学尉天骄、任启亮三人合著的散文集《故园与远方》,从千里之外的故乡飘然而至。安徽文艺出版社设计的版面颇具匠心,封面是一幅徽派乡村景致,淡雅的画面中嵌着几行文字,开头一句:“这是一部独特的散文合集”。出版社为何要在封面印上这么一行文字?恐怕不仅仅是指我们三人的散文作品有着一定特色,应该还别有深意。那么,这部散文合集究竟还有着哪些独特之处呢?细细品味,想来至少还有这么两层意思吧。首先,这是一部78级大学同窗合著的散文集。书名副标题便开宗明义的亮出了这一元素:“78级同窗散文三人行”。这也是我们三人对于封面设计一致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78级”正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符号。回想当年,“文革”落下沉重的帷幕之后,拨乱反正的序幕便缓缓的拉将开来。随之,那荒唐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也悄然恢复。年的12月间,在举国瞩目的期盼中,久违的高考钟声终于敲响。十年浩劫,百废待兴,时间紧促,难以赶制出全国统一的考卷来,便概由各省自行命题。而那年做着各种各样考卷走进大学之门的人,被称之为“77级”。仅仅相隔半年多,第二届高考便接踵而至。这次高考,国家统一命题,全国上下,一套试卷,史称“文革”之后的首届“国考”。可能是鉴于77年匆忙高考之得失利弊吧?年的高考便稍稍放宽了“*审”和年龄的限制,而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恰逢其时。一时间,各路考生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以至于参加这次高考的人数竟达万,比77年的考生一下多出了40万。而如此庞大的考生记录,而后竟持续保持了整整25年未被超越。堪称中国教育史上成分最为复杂,年龄跨度最大的一次高考。仅此而言,我们三位作者就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高考前,尉天骄是安徽砀山农村的回乡知青,时年29岁;任启亮是安徽淮北农村的基层干部,时年22岁;而我则刚由农村知青返城,在合肥一家工厂里做学徒工,时年2岁。况且,尉天骄和我都还属于“*审”有着严重问题的考生。“78级”就是在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以7%的录取率脱颖而出的。最终录取的考生只有40.2万人。而最终得以跻身于本科专业的人,不足20万。现在看来,当年这些幸运的天之骄子,除去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之外,似乎更得益于一种时代命运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这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而年又适逢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之年。“78级”,因此成为我们心中不同寻常的明亮记忆。其次,可能是指我们三位同窗友情的独特之处吧。年秋,我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与“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同时,“文学的春天”和“思想的春天”也已降临。文学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成为全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