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深山之中,这里的彩灯已入选了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东至,民间艺人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本地所产的竹、木、藤、金属等材料制作各色彩灯的传统。闹彩灯也就成了这里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东至县彩灯的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期,它由磨盘灯、六兽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等十多种形式各异的彩灯组成。彩灯的主要种类以本乡本土为主,也有从外地流传到东至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涉及民间舞蹈、音乐、手工技艺和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
泉州花灯据花灯专家介绍,泉州的花灯也不错,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在唐僖宗时,左仆射傅实奉旨南下驻于泉州丰州,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了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街道宛如灯河,男女老少争相出来观灯,歌舞升平,通宵达旦。在宋代,泉州的灯节发展到了顶峰,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特别是南宋,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三千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节的活动热闹壮观。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府尹、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福州元宵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每当元宵之际,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南宋时,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灯赛中,福州、苏州花灯被评为上品,蜚声海内。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福州进贡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据分析,当时制灯用的“白玉”,实际上是由寿山石切薄后磨制而成。每年的正月十五,闽北各地的龙灯、花灯都会聚在一起,举行赛灯和踩街。闽北山乡元宵灯,不仅蕴含了乡村俚俗所富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古俗相沿、遗风尚存,充满了神话般的传奇与精彩。
四川花灯数自贡的花灯堪称历史悠久。南宋淳熙元年,正在荣州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诗句: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祠庙主办的。每逢节气,这些祠庙便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善男信女纷纷到这些庙宇看热闹,求神赐福祛邪。在清末时有资料统计,自贡地区的祠庙竟有处,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荣县大佛禅寺,建于明朝的富顺县圣果寺、赖雅庙、灵应寺等。可见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之广,风情之盛。
四川huadeng秦淮河为流经南京城最长的一条河流,河畔的元宵灯会因当年明太祖定都南京时下令大闹花灯,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而兴盛不衰。明朝迁都后,灯节的官方色彩渐衰而民间色彩却愈浓。秦淮河支流上的一座著名古石拱桥笪桥素为金陵灯业者聚居之地,故每年灯彩的买卖十分兴旺,据说皇帝也曾微服来此赏灯。清人甘熙所著《白下琐言》说,这里的灯市由来已久,“有银花火树之观”,五光十色,尤为冠艳。夫子庙灯市从笪桥、评事街迁徙而来又后来居上,每年元宵节前后,这里的灯品琳琅满目,有三星、八仙、聚宝盆、花篮、荷花、西瓜、狮子、鲤鱼、蛤蟆和兔子等诸色花灯。大灯高过真人,小灯小过蜜蜂,均以简捷粗放、淳朴自然为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