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明先生,作为一名初来南哲的学生,我只知道他是南哲第一任系主任,其他的情况并没有过多的了解。
甫一听说18日下午,刘伯明塑像揭幕仪式作为南哲百年系庆系列活动,将在系楼举行,我便怀着憧憬与好奇,叫上好友一起参加。在听了王恒老师、刘伯明先生的孙女刘萍女士和陆延青副校长讲话后,刘伯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倾心育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了解到先生为南哲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识渊博
据美国西北大学档案馆提供的资料得知,刘伯明先生竟然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哲学博士。
身为中国留美哲学博士第一人,刘伯明先生自有其独到之处。先生不仅国学功底深厚,且精晓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和梵文。他于年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在整个求学阶段,他的成绩优异,连年荣获奖学金。
年他以论文《华人心性论》(ProlegomenaToAStudyofChineseThought)获得硕士学位,年以《老子哲学》(TheThoughtofLao-tzu:It’sOrigin,Content,andInfluence)获得博士学位。
刘伯明先生的这段求学经历激励着前来参观的学子们,我仿佛能感受到刘先生殷切的目光,敦促我们砥砺前行、切勿虚度年华。
投身教育
刘伯明先生的家人刘萍女士也到了揭幕式现场,回忆了先生生前一心为学、爱生如子、爱校重教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
她注视着先生的雕像,深情地说道:“祖父最注重教育理念与学风建设,注意全人训练,以南高师(南京大学前身)的宗旨有二:一为养成优良教师,唯以培养人才是尊;其二使学生力求深造,以期日后报效社会和国家为育人之方针。”
刘伯明先生回国之初,看到金陵大学中文图书馆中文书籍很少,便将自己在南高师兼课所得全部薪金捐给了金陵大学图书馆,用于购置中文书籍。除了经常接济一些贫困生外,他还在东大用其父亲的遗产作为基金,在中国首创了贷金助学法。
此外,刘伯明先生还在处理校务的百忙之中坚持授课,开设的《西洋哲学史大纲》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刘伯明先生翻译了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思维术》,发表了《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东西洋人生观之比较》等文章。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刘伯明先生于年10月病倒,20天后不幸溘然辞世。在病重时,喃喃自语,均是教学、教务之事,竟问病榻前守护的家人“你是哪一系的学生”。临终时,与家事一无所嘱。
听到这里时,我和身边的小伙伴都红了眼眶。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爱学如子的刘先生会经常在家中招待学生,与他们聊一聊最近学习生活上的忧心事,学术上的所思所想。
传承遗风
刘氏后人用“哲人其萎,哲言常在,风范长存”来概括刘伯明先生的生前身后。刘伯明先生虽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世间永驻。
据刘伯明先生的孙女刘萍女士介绍,虽然刘伯明先生的后人没有继承刘伯明先生的哲学研究,但都继承了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刘氏后人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出资、出力:刘萍女士的姑母刘光藜女士在年创立了“伯藜助学金”,迄今为止已经资助了江苏省22所高校的4千多名农村贫困生;刘萍女士以及她的女儿,也参加了“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工作和一些助学活动。
活动过后,我对南哲的理解不再停留于空洞的想象,而是被刘伯明先生的事迹所丰富。刘伯明先生在学问上学贯中西、治学专精,在精神上兼怀天下、扬善立德,在教育上立德树人、诲人不倦,都构成了南哲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南哲的“无形原初”,刘伯明先生的学风和教风奠定了南哲“惟真是求”的精神。作为南哲的系主任,刘伯明先生的辛勤耕耘,为我们提供了求学的沃土。
先生的遗风值得我们无限思忆,我们作为南哲学子则当勤勉求学、朴茂做人。
本文的撰写,得益于刘伯明先生的孙女刘萍女士在本次活动上的发言;刘伯明先生在美求学经历的档案查证,得益于美国西北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凯文·B·莱昂纳德(KevinB.Leonard)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THE
END
文编|刘思懿
图片|刘扬
美编|唐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