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解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TUhjnbcbe - 2023/10/29 17:31:00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势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如果不看题目去读这首诗,十有八九的人会认为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诗。事实上,南宋诗人尤袤、明清文人金圣叹以及清人汪师韩等都认为该诗为金陵怀古。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认识呢?难道是诗人搞错了吗?当然不是。原来是诗人的胸怀太大了,眼界太广了,他怀古并未着眼于眼前的景物,而是大笔一挥,就把从益州到金陵的万里长江横扫了一遍!这样一来,脚下小小的西塞山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然在诗人的描写之中了,读者自然也就感觉不出西塞山的存在了。

怀古,自然不能怀那些小人小事,要选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来写。而重大的人事是什么呢?当然是王朝的兴替。所以诗的首联就写王濬灭吴。王濬时任益州刺史,他奉命伐吴,指挥着大批高大的战船出三峡,过江夏,经西塞,直扑金陵。这一情景是诗人站在西塞山上的自然想象,是合情合理的。而在金陵的东吴孙皓小王朝气数已尽,黯然灭亡,自不必说。说“王气黯然收”,不只是指东吴的灭亡,更暗含着后来以金陵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那些偏安小王朝的相继兴替。这首联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颔联说“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看来东吴孙皓小王朝也曾想阻挡晋将王濬的进*,他们愚蠢地想螳臂当车,用长长的铁链封锁长江,但没料到王濬用巨大的火炬熔断了铁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金陵,东吴孙皓只剩下投降了。诗人用“一片降幡出石头”辛辣地嘲讽了东吴的灭亡。投降嘛,一般都是一副灰溜溜的、垂头丧气的样子,可是东吴孙皓率众投降却相当“体面”,很有一派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景象!亡国耻辱之心又在哪里呢?其实,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也是这样“一片降幡”投降的。金陵也是古都,但“六朝旧事”实在令人难堪,都是偏安一隅,苟且求存,包括后来以临安为都的南宋,远不如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为都的那些王朝大气磅礴。

写到这里“怀古”就该结束了,但是诗人没有打住,而是回到眼前的西塞山,他还有话要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势依旧枕寒流。”前一句总结上面的“怀古”,这种王朝兴亡、让人伤悲的事已经多少回了,统治者能吸取教训吗?看来很难说,统治者往往还会“前仆后继”的!但你看,这山、这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它们才是兴亡的见证者!

那么作为统治者该怎么办?诗人在尾联写到“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是啥意思?是说*通人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哪个最重要?当然是“人和”了。当时的唐王朝,虽已无贞观、开元之治,但其统治还是相当稳固的,人们可以“四海为家”嘛。但诗人在这里提醒,甚至是警告唐统治者,不要忘记“人世几回伤往事”,要不然“故垒萧萧芦荻秋”那种历史的遗迹、伤悲的局面,不是不会再现的!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就解读到这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