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77300.html大诗人李白,因其诗风豪迈、狂放、浪漫,诗之意境开阔、高远、优美而闻名。自唐以来,其诗作的传唱度都非常之高。要说伟大的诗人,自古以来,我们有四个,分别是屈、陶、李、杜。但要说中国诗界的第一流量,我认为非李白莫属。李白少年成名,他的一生虽说在仕途上并无多少建树,但其诗作,一直被世人所追捧,从盛唐至今,一直如此。由于世人的喜爱,所以关于李白的传说非常多。比如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醉酒捞月、酒后对联、与杜甫、高适一道寻仙人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史实,但大多数则在正史、诗话、传记中没有记载,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其中李白醉酒写对联的故事,流传非常之广。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传说。李白醉酒作对联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李白的一次出游经历。有一次,他游历到四川青林镇,因此镇非常繁华,且民风淳朴,李白便在此处逗留了一段时间。由于李白名气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盛唐第一流量明星,当地的人都非常热情,且时有登门拜访者。他们登门拜访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见见心中的偶像,也有一些是为求墨宝而来,当然李白一般都是拒绝的,不会为他们作诗。当地有一个聪明的铁匠,他想求李白为他写一副对联。但他看到别人求墨宝都没有成功,他就想,要用个什么方法,可以让李白为他写一副对联。他知道李白酷爱饮酒,所以他灵机一动,拎着一大坛好酒去找李白。他也没说是求墨宝,就说给李白送酒来了。李白一听很是高兴,嗜酒如命的他,哪里经得住美酒的诱惑,没一会便把一大坛酒喝光了。在李白有些醉意时,他挥毫为铁匠写下了:白铁匠,坐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这个上联。但他还没来得及写出下联,便醉的睡过去了。铁匠见李白已经入睡,只好便就此作罢。第二天一大早,铁匠又急匆匆地来找李白,想让李白给他写出下联。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酒都喝了,李白也不好意思拒绝,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他自己也认为应该把对联写完,写对联写一半,也不是他的风格。但当他看到自己写的上联时,有些犯难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上联,却是非常的巧妙,想要很工整的对出下联非常之难。因为对联中,出现了三种颜色白、红、黑,如果加上此地青林的青,便是包含了四种颜色。除了颜色,还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此联便是暗藏四方五行:东为青色是木,双木就是青林的林;西为白色是金,铁匠铺有金;南为红色是火,火炉的火;北为黑色是水,木头烧完浇上水便成了炭。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想要把这副对联非常工整的对出来,难度非常大。李白也试着对了几联,但自己都不太满意,最后只能作罢。这便是李白醉酒作对联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大家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李白之才,竟然对不出下联。而我却认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呢?试着从对联这个文学体裁的角度去分析,便能找到答案。从对联的格律来看通过对联的格律规则,很容易便能判断出传说故事的真假。在对联的格律规则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每一副对联的上联,必须仄声收尾,而下联则必须平声收尾。先看下这副对联,此联的上联为白铁匠,坐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西是平声,而平声是不能作为上联结尾字的。有些人可能会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必要必须按照对联的格律来。可能当时李白就没按照对联的格律来写。如果一定要这么说,这话貌似也有一些的道理。在对联的格律规则中,有很多格律规矩,也可以是灵活的。就像对联的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认;对联越长,对对联中的平仄要求,也会放的会越宽。但我想说的是,从古至今并无任何一位名家,有将对联的上联,以平声收尾的作品流传至今,可以说对联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金庸先生在他的《新金庸作品集序》中有这么一段话:还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上联的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由此可见,真正懂得对联者,绝不会在对联的上联以平声收尾。这样的定论当然没有立法,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就是要上联平声收尾,你能把我怎么地。当然没人能把你怎么样,只会说你不懂对联,仅此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平声收尾上联,没有触犯任何法律,也并没有触及道德的底线,你当然可以这样做。但对联是一种文学体裁,任何文学体裁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就像你写了一篇议论文,你不能把它说成是散文一样。试想,如果写了一篇议论文,你到处说你写的是一篇散文,你觉得大家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你。任何行业、文学体裁都有其特定的标准,这个是不能去突破它的。对联的上联,以仄声收尾,这是对联这一文学体裁的一种约定成俗。不管是什么行业,这种约定成俗的规矩,它是不能被破坏的。这也是对对联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尊重的一种体现。从对联的由来来看对联,早在秦朝就出现了,但那时候的对联没有字,被称之为桃符,人们在桃木上刻上门神做为镇宅之用。到三国时期,孔融将自己的两句诗摘抄下来,写在纸上贴于家中,这算是最早的对联了,但此时并无对联这一名称。孔融也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当然他的一时兴起,却是在对联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代的时候,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当时叫做题桃符。这才算的上是中国最早的对联,同时它还是第一副春联。这时候,还是没有对联这一名称,而且后蜀主孟昶也仅是自娱,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推广和普及。对联二字,最早出现在史料上,是在明朝。是在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他的《野获篇》写到:张江陵(张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这种文学体裁,被冠予对联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而明朝之时,对联已经被普及和推广,它已经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了。明万历年间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相距多年。对联这一文体,出现在李白去世的年之后。就算是五代时期出现的题桃符,也晚于盛唐年左右。由此可以认定,在唐朝根本没有对联这种文体。连对联二字都没有,连对联这种文体都没有,何来李白作对的故事之说?从唐代文学作品来看虽然唐诗、格律诗中,有对仗句。骈体文中有很多的对偶句。而对联这一文体的发展源头,便是对仗和对偶句。像李白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就有经典的对仗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在唐朝骈体文也非常流行,骈体文以对偶句居多。像初唐著名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很多的对偶句。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但没有任何一处史料,有唐朝对联的记载。或者说,在唐朝有将对仗句写于纸上,贴在家中或者门上的记载。更没有任何一首唐朝的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的记载。所以,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对联这种文学体裁,在唐朝根本就没有诞生。换句话说,大诗人李白,根本就不知道对联为何物。所以,我认为李白醉酒作对联的故事,仅仅是传说,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传说与史实不可混为一谈或许有人会说,传说也好史实也罢,没有必要如此长篇大论吧。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容假设和伪造的。其次,并不是说尊重历史,就要打击和消灭传说故事。传说故事,也有其生存的空间及价值。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分辨史实和传说故事的能力。传说故事,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却不能当成你引经据典的典故。一则会贻笑大方,二则有可能在学术上误导自己或是误导他人。就像李白醉酒作对联的故事,如果你信以为真,某一天你写对联,也在上联以平声字结尾。有人指出你的错误时,你来一句:连李白都可以这样写,为什么我不能。那不是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