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林斐
作为今年暑期档电影中唯二的动画片,唯二的历史题材,时长分钟的《长安三万里》票房已超12亿元,按照现在的排片率和上座率,很可能最终杀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前三。
这部电影以唐朝安史之乱后,率领弱势兵力抵御吐蕃军进犯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在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的当口,面对远道而来的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相交往事为引子,带出杜甫、王维、李龟年、常建、孟浩然、贺知章、张旭、崔宗之、哥舒翰、郭子仪等唐代群贤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几十年的故事。
“普通人”高适如同不灭的火焰唐代诗人群星璀璨,为什么《长安三万里》切入选择的不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语出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而是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句的高适。
该片导演之一邹靖表示,作为“新文化”系列动画电影的开篇,主创团队想要展现中国文化的瑰宝,一开始想到的就是繁华瑰丽、多元包容的盛唐。唐代文化最具代表性,在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诗歌,诗人代表首选自然是“诗仙”李白。
但在创作剧本阶段时团队发现,李白并不容易让人代入,他是一位潇洒、浪漫的天才,跟普通人不一样。而作为“边塞四大诗人”之一的高适,不仅和李白年龄相仿,仅小三岁,身为好友的两人曾多次共游,评诗论文、求仙访道。而历史上对高适的评价也很独特,“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据史料记载,身为唐朝安东都护府第二任都护,从二品的高官高侃之孙,高适幼时家道已经中落,成年后他定居在梁宋。一直到46岁才由人荐举,应有道科,中举登科入仕途,任职县尉。为官三年后,高适毅然辞职,西出塞外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担任掌书记,从军之后才抓住机会逐步升迁,先后在多地任职刺史、节度使,最后回到京城任刑部侍郎。去世时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邹靖表示:“高适有着特殊的坚持和信念,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小人物’,但他又是一个普通人。李白如水、如风,是一个自由、浪漫的天才,飘忽难以捉摸。高适如同岩石和不灭的火焰,有时候我们很多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被磨平棱角,或是自暴自弃,但他一直在坚持,这样优秀的品质是可以和李白相媲美的。”
确实,在《长安三万里》片中,高适经历多次挫败和低谷,还有报国无门的悲凉。高适知道自己没有李白才华横溢的天赋,但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最终大器晚成。而这一切恰与片中时而洒脱傲然放荡,偶有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形成鲜明对比。
还原盛唐之外也有合理演绎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主创团队在还原历史上下了不少功夫。剧中长安、扬州、黄鹤楼、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塞外等众多地点和场景,看过影片的专家表示,建筑样式细节基本都符合唐制。
比较特别的是,影片的人物形象上身长且壮硕、下身短而精瘦,与现代观众普遍审美大相径庭,主创团队说是故意为之。他们以唐朝的审美为基准,参考了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和比例特征。创造了以“尚武”为特点的“唐风造型”,人物的上半身雄壮有力,腰带低系,突出“雄壮威武”。除此之外,连片中马匹的形象也参照了古物,粗脖丰臀、肥硕健美,真的像是昭陵六骏复活了。
而片中人物服饰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少盛唐时期的“流行趋势”,比如李白的翻领服是以白色袍服叠穿紫色翻领,衣领上加入了敦煌壁画中的葡萄纹,腰带的设计也采用了流行于唐朝的胡风配饰,手腕上戴有金属腕饰,脚踩乌合六皮靴。玉真公主身着轻薄的对襟服装,橙红色上衣搭配宝相纹样粉绿色襦裙,下穿高墙履等等。
作为影片重要情节,李白和高适二人曾三次以相扑之技较量身手,这就是主创团队的合理演绎了。据说相扑是唐朝流行的运动,有历史记载,许多唐朝人都会相扑,因此在片中设定李白为相扑高手,用相扑串联李白和高适二人友情的交集。第一次遇见时,意气风发的青年李白和心存高远的高适充满朝气地比拼,到中年时,两人坦诚较量,已显衰老的身体仍在拼尽全力,观众看了不免令人唏嘘。而影片结尾时,高适大败吐蕃军,其谋略也化用自当年李白教给他的相扑技巧。
长安实为梦想之地电影片名出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中的“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但看完电影其实就明白“长安”二字其实是虚指,并非只是唐朝的都城,而是更多诗人们在颠沛流离时心中的梦想家园,一个繁荣平和、兼容并举的盛唐。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48首诗词,不少是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其中崔颢的名篇《黄鹤楼》被纳入一个重要场景呈现出来。青年李白与高适在黄鹤楼中畅饮,已然喝醉的李白诗兴大发,执意要题诗一首。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已“捷足先登”。李白读过之后发现这首诗写得太好,当下他自认无法超越只得作罢而去。但其实李白在数年后,也写下了不亚于《黄鹤楼》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结尾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同样脍炙人口。
影片临近结尾时,老年高适问自己的书童,最喜欢哪句关于长安的诗。书童背了王维、杜甫、贺知章以及高适的诗句,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高适蓦然眉头一皱,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其实这里藏了创作者的小心思。因为在李白这首《子夜吴歌·秋歌》诗中,最后两句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恰与征战疆场,抵御外族入侵多年的高适的心境一致。
除了李白、高适,片中人物最让人唏嘘的要属杜甫。少年杜甫与高适在岐王府初遇,性格活泼顽皮。“写诗我喜欢,可是写诗人人都会啊”这句话显露出比李、高二人年轻十多岁的杜甫的天真。而多年后高、杜二人在长安重逢,青年杜甫满是朝气蓬勃。这两处场景与历史中晚年时杜甫的颠沛流离,为民为国的担忧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电影,为了更合理安排剧情走向,片中的历史与史实有很多出入。比如片中说高适暗自出手救了身陷囹圄的李白一事,并未见有史书记录。李白两次娶前宰相之女,其目的只为飞黄腾达就更纯属虚构。安禄山担心一介平民的李白告发其谋反,派人从范阳千里追杀直至蒲津,却又因为郭子仪挺身阻拦而放弃也是主创团队的想象,观众们还是要以正史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