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期间,资本撤离电影圈的观点甚嚣尘上,各大公司发布的片单比起前几年萎缩了不少。然而,由乐视影业改组的“乐创文娱”却一连发布了28部电影的豪华片单,张昭此举更像是向外界宣告自己的归来。
在这些片单中,最特别的莫过于由知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开发的“华夏上古神系”系列电影。发布会上,张昭宣布与朱大可工作室的联合研发方案:以学术著作《华夏上古神系》为学术核心,展开第一轮IP品牌合作:《夸父追日》、《字造》和《少年饕餮》。
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要拍电影了,这件事的新奇之处不在于学者创业、文人造富,而在于朱大可和当年炮轰过的导演张艺谋在乐创的发布会上“合体”了——张艺谋新作《影》也是发布会重点推介的作品。
当“屠龙者”幻化为龙,当裁判员跑进赛道,中国幻想题材电影,会因为朱大可这种“高段位”人才的加入,发生新的变奏吗?
朱大可“影评”往事
年底,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上映,相比之前的古装大片,这部电影口碑回升了不少,但坊间议论之声不止。朱大可一篇雄文——《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是反对派中杀伤力最强的“战斗机”,通过微博的转发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以至于后来张黎拍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媒体还在采访时提及。
在这篇评论中,朱大可写道,“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朱大可还总结了张艺谋作品的创作公式:“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苦难题材+爱国主义”。他认为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将南京大屠杀色情化、娱乐化、好莱坞化,在残酷的屠杀中充满性高潮的想象,十分恶俗。
影评人转型创作并不少见,但关键在于“影评人”的标签并不适合他。朱大可的第一身份是学者,主要学术成果为文化批评。在炮轰《金陵十三钗》之前,他已经在著作《流氓的盛宴》中以文化史的视角对张艺谋的《英雄》做出过辛辣的评析。
虽然聚焦文化批评,研究领域颇广,但是朱大可真正成名却是因为电影。
在乐创发布会的开场白中,他回顾了往事:“许多年前,我像一头公牛,闯进了电影的瓷器店,打碎了一件精美的旧瓷器,然后逃之夭夭。现在,感谢张昭先生的邀请,由于我们和乐创文娱之间的战略合作,我又回来了。”
年,朱大可在《文汇报》发表了《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一文。文章以一种秋风扫落叶的笔法,将谢晋电影归为一种“与现代意识毫无干系”的“电影儒学”。该文立刻在文化界、思想界、电影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场关于“谢晋模式”的大讨论,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此后3年,谢晋创作陷入沉寂,直到年拍出一部和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最后的贵族》。
从谢晋到张艺谋,朱大可把电影当做严肃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少犀利的观点,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产生不少影响,体现了文化精英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参与。
作为一名严肃的文化批判家,朱大可曾经在书中写到会尽量和创作者保持距离,而如今,他直接跨越成为创作者本身。
从文化批评到文学创作
事实上,朱大可从文化学者转型电影创作,第一步是先转型为作家。
年6月,朱大可发表神话研究专著《华夏上古神系》,之后他的兴趣就转到小说创作上去了。不过,不管是小说创作还是电影开发,朱大可的“转型”都建立在《华夏上古神系》这本学术研究成果上。
该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华夏上古神系》认为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其中最激进的观点是: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在内的华夏圣人都源自西亚。
该书主要运用了语音学“大胆猜想”,缺乏考古学的“小心求证”,颠覆性的观点也引起不少网友争议。
《华夏上古神系》在豆瓣上评分6.4,有豆友评论“看了下目录以为是个严肃的资料书,然而作者的脑洞简直是关不住……”
在官方推介中,这本奇书被界定为“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可视为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根据“朱大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