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下凡接拍电视剧,奈何脸先着了地。
她让大家别揪住“少女感”仨字不松口,就像那句“别戴着有色眼镜评价XXX作品”一样可笑——圈内人要做的,是用实力和作品摘掉圈外人的有色眼镜,而不是让大家摘了有色眼镜去看你的作品。
就像惯以演技著称,又时不时在各种节目上教别人做人的章子怡一样,想让大家别纠结她是否足够少女,也请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演技。同时作品本身的剧情,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只是很可惜,这两股风评截至目前也没趋于正向。回看郑晓龙当初说过的话,简直是无比正确的预言。
《上阳赋》发预告片的时候,我没去探究背后的班底,只知道里面有个章子怡。
当时我就说:章子怡在剧中的这一个个造型,简直就是过往作品一家亲。没看过那些电影的人还好说,看过的人基本就是切一次镜头跳一次戏。
观感基本等同于《银河护卫队》中“嗖嗖嗖”的星际穿越。
等到后来看见制作班底,瞬间我就恍然大明白了——不是章子怡吃老本,而是那些幕后基本都在《上阳赋》中担当重任。
于是乎,一部充满电影感的年度大剧原地诞生。而这里面最让人摸不清头脑的,就是叶锦添和张叔平。
有一说一,剧中的人物造型本身还是可圈可点、实力在线。但奈何章子怡emmmm......
上一次章子怡坑张叔平,就是在节目中还原《胭脂扣》。还特意强调旗袍是张叔平特意送过来的,但是出来的效果却一言难尽。
想想也是,张国荣和梅艳芳的对戏和情分加成,岂是章子怡和周一围能还原出来的呢?
好好的如花被章子怡演的,跟金陵第十四位金钗一样。(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服装设计也是张叔平)
今天就好好说说张叔平,这位和王家卫互相成就、间接成就徐克等人的“第一美指”,为何近两年风评直线下滑?
说起张叔平的成名之路,那真是教科书级别的“天时地利人和”。
彼时的香港电影正蓬勃发展,势头颇有文艺复兴的架势,而且各路大神也都使劲浑身解数大放异彩。
而张叔平从加拿大回香港没多久,就以美术设计的身份进了电影《爱杀》的剧组。
整部电影的画风以红蓝色为主——红色为爱,蓝色为杀。随便截一张图都有点印象派文艺大片的意思。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镜头,就是林青霞身穿红色裙子站在蓝色墙前面。
和谭家明合作完后,张叔平又跟徐克合作了《鬼马智多星》(又名《夜来香》),这部电影既帮助28岁的张叔平首次入围金马最佳美术设计,也让31岁的徐克拿到了人生第一个最佳导演。
那之后没过多久,张叔平又跟徐克合作了《新蜀山剑侠》,他的缪斯林青霞在其中的造型后来被张柏芝在《蜀山传》中模仿过,只是少了那么点意思。
《蜀山传》中还有章子怡,那会儿她的状态还介于招娣和玉娇龙之间
两部电影的评分、口碑,也相去甚远。所以你看,对于一个作品而言,导演固然重要,但背后的制作班底也很重要。至于那些带不动强班底的神奇导演,就不展开讨论了。
除了《新蜀山剑侠》,《青蛇》等经典作品也都出自张叔平之手。
所以说,高级的审美还需要搭配高级的美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高级。
而在众多导演之中和张叔平合作最成功的,非王家卫莫属。
请注意:王家卫所有电影的制作班底中,都有张叔平。
从年的《旺角卡门》开始,这两位神仙搭档就开启了手拉手封神、拿奖的路。
这部电影除了服装和场景,更值得称道的是剪辑也是张叔平,只不过他化名为蒋彼得。
这跳脱灵动的剪辑风格,后来也被关锦鹏看好,冯小刚也曾请他咔嚓过《我不是潘金莲》。
《旺角卡门》之后,年的《阿飞正传》是一个高光时刻般的存在。
电影精彩、幕后更精彩。除了张学友狂吃意大利面、刘嘉玲抽了将近根烟、张国荣玩儿牙签玩儿出阴影外,电影出来的效果也惊呆了所有参与出演的明星。
至于后来那些耳熟能详的王氏电影,每一部中都有张叔平留下的浓厚个人风格。
《堕落森林》李嘉欣的演技,在侯孝贤和王家卫手里捏着
《春光乍泄》
《东邪西毒》
《花样年华》能把小旅馆拍出美感和格调的,或许只有王家卫、昆汀和刁亦男了吧?
等到《一代宗师》,张叔平和王家卫的合作也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
直到年的《封神传奇》,范冰冰硬生生把苏妲己演成了长虫精,观众也顿时体会到什么叫天雷滚滚。
后面张叔平操刀的那些大制作中女明星的造型,也一个比一个一言难尽。
相比之下,杨幂被迫毫不遮掩的发际线简直不值一提。
在这些槽点之下,张叔平对历史、面料的考究和擅长营造的意境,也逐渐被观众忽略。
周迅这袍子不起褶,因为张叔平在裙摆上镶嵌了铜线,就问一句:高级不高级?
那么张叔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水平变得飘忽不定?从年接了姜文的《让子弹飞》开始。
倒不是电影本身有问题,而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张叔平的经营重点就转向了内地市场。
这从后来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种大制作中,就足以看出。
除了他本人的经营重点,张叔平和很多明星私交甚好也是画风不定的原因之一。
只要关系到位、看得对眼,张叔平不仅可以帮朋友挑起家装设计的大梁。
甚至可以为朋友设计演唱会的服装造型。
至于前文说的章子怡为了节目跟他借套衣服,凭他俩的关系和张叔平乐于助人,其实章子怡断不至于那么惊讶。
但是以上,不过都是张叔平的主观原因,不存在对错,只关乎选择。
或许接的活和朋友太多,或多或少会牵扯他的精力和灵感。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是他有心无力、且毫无逆转可能的——回不去的九十年代。
那些古装电影的画面和造型,集合了当时的摄影技术和时代审美。而王家卫电影中的破碎、晦暗,也是如今遍寻不见、不可还原复制的质感。
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不是张叔平水平下滑与否的问题,而是这个追求精致、处处华丽、遍地滤镜的时代无法让他再次绽放光彩。
而观众应该惋惜的,不是张叔平的“跌落神坛”,而是那个随风消散、碎片也越来越少的美好年代。
张叔平起步之初的天时地利人和,终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
#章子怡上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