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史湘云丧夫后落入烟花巷白首双星说明其
TUhjnbcbe - 2024/8/25 11:44:00
在文章里,我留了个“尾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里,冯紫英行的酒令似乎是暗含了书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史湘云的命运。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重要人物之一,史湘云的命运结局在全书第五回当中,通过判词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暗示。除了湘云的判词之外,我们从全书开篇的第一回当中,也能找到线索。《红楼梦》的忠实粉丝也应该都记得,八七版电视剧里,湘云的结局非常悲惨。凄凉的画面里,宝玉刚从狱中出来,提着已经破碎的玻璃绣球灯从桥头经过。湘云远远看到了她的“二哥哥”,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希望宝玉能救她。然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贾府早已败落,宝玉在那样的情形下自身难保,如何还能救得了湘云呢。只是,想起湘云一向的豪爽与活泼,再听到那样的哭喊声,多少观众的心都被这样哭碎了。不过,如果我们从原著出发再仔细品读,湘云最后真的是这样结局的吗?1甄士隐之叹写了这么久的《红楼梦》系列,相信大家也熟悉我了。在研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对庚辰本以及脂砚斋的批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原著开篇第一回里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听完道人唱的《好了歌》之后即兴做出的注解,我都读了很多遍,也认真查看了所有的脂批。在第一回出场的跛脚道人唱了一曲《好了歌》以后,甄士隐“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于是他自告奋勇将《好了歌》注解了出来。其实,《好了歌》不仅仅是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的“导火索”,从甄士隐对它的注解来看,这其中还隐藏了很多重要人物的命运。比如“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一句说的是贾赦和贾雨村;“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说的是贾兰、贾菌等人。而根据脂砚斋提供给读者的线索,“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这一句说的正是史湘云和薛宝钗。从这一句当中,我们大概也能看出个端倪,那就是湘云和宝钗都有过短暂的婚姻,但是这样的幸福时刻转瞬即逝。根据原著第五回的《乐中悲》一曲我们大概可以解读出,湘云“配得才貌仙郎”,却没想到幼年时的坎坷又重来了一次,天长地久的姻缘瞬间烟消云散,湘云的结局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样一支悲壮至极的挽歌,结合《好了歌》当中的“为何两鬓又成霜”,我们不难看出湘云孤独终老的命运。实际上,《好了歌》应该是原著当中唯一一处“句句都有批注”的文字。脂砚斋如此重视它,也给读者传达了明确的信息:《好了歌》的内容跟小说的内容关联很大,正因为如此,它很重要。2金麒麟之谜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瑞兽。古代人通常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发生。根据《礼记》当中的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足以说明麒麟地位应该跟龙是一样的,这两种瑞兽几乎是平起平坐的。麒麟是幸福的象征,也用作男女婚配信物,民间更是有“麒麟送子”之说。正因为如此,人们也希望麒麟能够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并驱除不祥。上古时代形成的这种文化元素一代代被传承下来,麒麟蕴含的吉祥意义也被我们认可,并且渗入进了民俗习惯当中。《红楼梦》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元素。在原著第三十一回里,史湘云捡到了贾宝玉丢失的金麒麟配饰,而这一回的题目就叫做“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在这一回结束时,脂砚斋也给出了重要的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里出现了卫若兰,所以一般都认为史湘云婚配的对象应该就是卫若兰。但是非常奇怪,前八十回里卫若兰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只有一个名字在秦可卿出殡时出现了一回。对于这个人,我们只知道他的身份是个“王孙公子”。而在第二十六回里,冯紫英出场后,畸笏叟留下了一个眉批说:“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因此,卫若兰就此成了“千古谜题”,史湘云最后是不是真的嫁给了他、后来他又为什么亡故了等等,我们一概不知。但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题目得好好注意一下。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就会认为湘云最后是跟宝玉一起白头偕老了,因为宝玉不是得了个金麒麟,后来丢了,正好让湘云捡到了吗?而且贾宝玉正好有一块玉,不正好就是“金玉良缘”了吗?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双星”究竟是什么。双星实际上指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而牛郎和织女虽然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最后还是被迫分离了,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架桥,牛郎和织女才能渡过银河相会一次。而关于双星就是牛郎织女星这一点,我们在古代文学作品里也可以找到印证,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叫做《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其中有两句就是:“相如才调逸,银汉会双星。”因此,“白首双星”不能够理解为湘云和宝玉“白头偕老”。相反,“白首”呼应的是《好了歌》中的“如何两鬓又成霜”,是暗示湘云最后会孤独终老,而她跟自己的“才貌仙郎”最后也只能经历生离死别——“仙郎”最后“升天”,应该也就是去世了。究竟这个“才貌仙郎”是不是卫若兰,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所以我也不做过多猜测了。3“烟花巷”之悲其实《好了歌注》里还有一句:“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有些朋友会把这一处当作是湘云最后落魄成为船妓的“谶语”。然而我认为,根据脂批来看,脂砚斋既然说“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这个“择膏粱”应该指的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大家都记得吧,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说自己的女儿还没起名字,要请刘姥姥取一个。刘姥姥没有推辞,在听说大姐儿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以后,便给她起名叫“巧姐”,用的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将来万一遇到什么灾祸,都可以借用这个“巧”字逢凶化吉。原著当中也有一处“物谶”交代了巧姐最后的结局:“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她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她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柚子“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也”。这里就明确暗示了巧姐长大之后与板儿的一段姻缘。但是在这之前,巧姐的舅舅将她卖到了烟花巷,幸亏刘姥姥相助才脱离了苦海。这一段情节在原著第五回也有印证:《红楼梦十二曲》的第十一支名叫《留余庆》,其中唱道:“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王熙凤当年善待了刘姥姥,在家族败落之后,刘姥姥一家拼尽全力救了巧姐。而巧姐最后的归宿虽然住在荒村野店,每天还得织布纺线,但相比大观园里众多薄命的女子,她也算比较幸运的那一个了。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在那个年代,谁家会愿意娶一个曾经进过烟花巷的女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在脂批当中。原著第六回写到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好容易找到这么一门“亲戚”,她是去讨些银两好继续生活下去。然而就在开口要钱之前,曹雪芹这样描写道:“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就在这里,脂砚斋批注道:“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写,且为求亲靠友下一棒喝。”也正因为这个“忍耻之心”,让刘姥姥觉得凤姐当日的接济之恩大过了封建道德的压力。她倾尽所有将巧姐救了出来,并让她跟板儿成了一对夫妻,从此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因此,流落烟花巷的,应该是巧姐,而不是湘云。4孤独之鹤影之前的文章里,我在有一次提到宝钗的时候,分析过大雁这种鸟。宝钗有一次放风筝,放的就是“七个大雁”,预示着她将来会守寡。大雁是忠贞之鸟,配偶如果死了,另外一只会一直悲鸣不已,孤独终老。那么,《红楼梦》里还有没有类似的比喻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原著第七十六回里,湘云和黛玉联诗,频频作出好句。而湘云的一句“寒塘渡鹤影”,让黛玉拼尽了毕生所学,对出一句“冷月葬花魂”。从后文来看,这时候联的这两句诗,也都“一语成谶”——黛玉最后是泪尽而亡,非常凄冷的场景。那么,“寒塘渡鹤影”则突出了一只孤独的鹤孑然一身的样子。鹤跟大雁一样,也是忠贞之鸟,一生一世只有一个伴侣相伴终生。而孤独的鹤影似乎也成了湘云的写照:她的丈夫离开之后,她最后“白首双星”,独自走完了余下的人生之路。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鹤的文化内涵是忠贞清正、品德高尚。明清两代时,一品文官的官服上面就有绣着丹顶鹤图案的,因此人们也把鹤称作是“一品鸟”。既然如此,湘云如果沦落成了船妓,就跟之前的种种都无法对应了。不过,分析完这些,我却还有个疑惑:第二十八回里,贾宝玉、薛蟠、蒋玉菡、冯紫英等人皆作了酒令,而前三者的酒令都跟自己身边的人有关。全书里却没有一处证据能够表明史湘云跟冯紫英是互相认识或者有过交集的。仅凭一段酒令,我不能够妄下断言就说史湘云最后嫁的人肯定就是冯紫英。而这个疑惑就先暂留在此,也许将来能够释然。感谢大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湘云丧夫后落入烟花巷白首双星说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