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玩过“密室逃脱”的游戏吗?
至少肯定看过这个类型的综艺节目吧?
被困在密闭的空间里,恐惧紧张的气氛弥漫,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危机和克服危机之后的脱险,会让人获得极大的快感。
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比如,《闪灵》。
后来,这一原理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密室”就不再局限为一间屋子,还出现了空间上更大的城市。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来那个部电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就属于“城市逃脱”。
《金陵十三钗》,日军侵华期间,几名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几位妓女决定替年轻的学生赴死;
《逃离德黑兰》,伊朗革命,美国外交官生死存亡,特工托尼临危受命,解救同胞。
两部电影虽然运用了同样的理论,但最终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距。
个人认为,《逃离德黑兰》要远比《金陵十三钗》成功。
那么,导演张艺谋到底在哪里差了些火候呢?
叙事能力是短板。
叙事能力,也就是一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
能不能把故事讲好,能不能吸引住观众。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导演擅长美术、抒情,就像一位写意诗人。
相比之下,叙事能力还是欠缺了些。
01“敌人”在哪里
逃脱,就是为了远离威胁。
所以,在这个类型的电影中,造成威胁的“反面”角色是必不可少的。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外部威胁,很明显,就是伊朗狂热的革命军和民众。
不论是前期的大搜捕、围攻大使馆,还是后期利用童工拼几名美国外交官的资料,都让观众心惊胆战。
这个威胁是贯穿全程的,直到最后飞机起飞。
内部威胁,在托尼行动之前,伊朗保姆完成了这项任务。
几名美国外交官躲在加拿大外交官家里,保姆是伊朗人。
演员们的情绪暗示观众,这个人,可能会告密。
后来托尼到达伊朗,外交官成功转移。
伊朗革命军前来搜查,保姆并没有告密,反而机智应对,帮助主人公们顺利脱险。
内部威胁暂时解除,观众也松了一口气。
但新的麻烦接踵而来:美国政府决定临时放弃营救计划!
但托尼没有放弃自己的同胞,又展开了与中情局、美国当局的较量。
正是这种设定,让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免于单一乏味。
可以说,在设置“敌人”这一方面,《逃离德黑兰》不仅做到了连续流畅,而且层次丰富。
反观《金陵十三钗》呢?
观众似乎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来欣赏民国美女了,因为学生和妓女的安全不必担忧。
起初,外面有神勇的李教官和他的部队在舍生忘死地守护着教堂里的同胞;
英勇的士兵们牺牲之后,几个日本兵冲进教堂,这勉强算是短暂的威胁吧。
可是,不一会儿就被一位日本军官解除了。
他要给她们吃喝,保护她们周全。
好像,只要主人公们不出教堂,就不会有危险。
02谁是主角
在《逃离德黑兰》中,本·阿弗莱克饰演的特工托尼是绝对的主角。
整部电影的镜头高度集中,观众跟着托尼从美国赶到伊朗,看他克服重重困难,带着同胞成功返航。
除了托尼之外,整个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人物,不论是外形还是人物魅力,都没有一个经过特殊处理的,真实朴素得就像纪录片一样。
但是在《金陵十三钗》中呢?
前半段,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同日军浴血奋战的李教官以及他的部队;
中段,视线进入教堂内部,这时更像是一种群像:
吵架的吵架,调情的调情。
观众很难捕捉导演到底在重点刻画哪个人物。
到了后段,玉墨等人决定替学生们赴死,但最终完成救赎任务的却是一个半吊子的外国神父。
03我们到底在干嘛
“逃脱”这个主题,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从未缺席。
电影开头用漫画将故事背景交代得很清楚,简洁不拖沓。
接下来,不论是前期的准备、计划的实施还是出现变动,直至成功脱险,始终都是围绕“逃脱”来展开的。
在《金陵十三钗》中,玉墨她们刚进教堂的时候,是很明确,坚决要离开南京的。
后来,她们开始吵架、开始调情,这个主题就被忘了。
只是时不时出现几句点题的台词。
比如,陈乔治问米勒会不会修车;
玉墨在调情的时候,提出了逃出南京的请求。
因为主旨不明确,就造成整个故事很分散。
看完《逃离德黑兰》之后,我们能很清晰地说出,这是一个特工救人的故事。
在看完《金陵十三钗》之后呢?
这是讲了李教官抗日?风尘女子救学生?还是外国青年浪子回头呢?
在张艺谋导演的几部新作品中,也有叙事能力不足的现象。
比如电影《悬崖之上》,张译、于和伟等人饰演的觉为执行任务九死一生、伤亡惨重。
结尾,突然说任务不执行了。
观众全程憋足了劲却没等到一个明确的结果,不免让人一头雾水。
不否认张艺谋导演是一代大师,已经拥有这么高的成就了,还不断挑战自己,更是精神可嘉。
而相比之下,“年轻人”本·阿弗莱克更是用实践来证明“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一经典叙事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