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金陵八家扇面集锦册》,为吴湖帆旧藏,共八帧,但并非同时期合绘的作品,系由吴湖帆多方收集而来,聚在一起,以册页形式装裱而成,并依据扇面的内容进行了题跋,因体量较大,本篇略做删减,简要叙述《金陵八家扇面集锦册》中的四副扇面。
明代,作为南都的金陵,是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城,江南富庶的经济资源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滋养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了南方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明末,金陵又是复社反对阉党和进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使金陵成为政治上极为敏感的地区,也是众多移民的聚集地。一时间文人云集,以致清初时金陵的文化氛围浓厚,绘事活跃。
金陵诸家从所属地域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籍的画家,另一类是寓居金陵的外籍画家,他们主要来自苏南和皖南,且人数众多。在这庞杂的画家群体之中,有八位被归成一类,并冠以“金陵八家”的名号。他们有着相近的活动范围、类似的表现对象,各自的画风却相去甚远,师法亦各有所宗。
当然“金陵八家”只是泛称,选取八位知名度相近的画家以代表当时金陵画坛的某种艺术倾向。
“金陵八家”具体是哪“八家”?在清代共有五说。
一、周亮工(~)在其《读画录》中,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高岑、武丹、蔡泽、李又李合称为“金陵八家”(周亮工在江南为官时,搜求名画,并亲自择其最精者鉴定装潢,且修读画楼庋藏。周亮工大约是在鉴赏自家藏画时,选出身处金陵的八位画家,总结出“金陵八家”)。
二、成书于乾隆年间的《上元县志》中,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泽、李又李、武丹、高岑合称“金陵八家”。此说承周亮工之言,只是八家中的后四家的先后顺序稍做变化。
三、张庚(~)在其《国朝画征录》中,将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合称为“金陵八家”。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四、成书于同治年间的《上江两县志》中,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胡慥、叶欣、武丹、高岑合称为“金陵八家”。
五、光绪年间,杜瑞联在《古芬阁书画记》中又将龚贤改为邹喆之父邹典,形成另外一种组合,但附和者不多(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称该书所记“骇人听闻,决不可信”)。现今学术界所认同的是张庚《国朝画征录》和秦祖永《桐荫论画》的说法,即由龚贤(江苏昆山人)、樊圻(金陵人)、高岑(浙江杭州人)、邹喆(江苏吴县人)、吴宏(江西金溪人)、叶欣(上海松江人)、胡慥(金陵人)、谢荪(江苏溧水人)构成的“金陵八家”。在“金陵八家”中,龚贤本应以其出类拔萃的艺术成就成为诸家的领袖画家,但他颇为封闭的隐逸生活,以及在多数场合以诗人的身份出现,限制了他在金陵画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清前期,八家之中,全无龚贤一席之地,直到清末,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才将龚贤一举推为“金陵八家”之首,此说至今已被普遍接纳。
第一帧龚贤《山水》扇叶
图中丛树以劲挺雄阔的笔墨点写,偃仰穿插,曲尽其态,几间茅屋隐于其间,一水相隔,对岸坡石连绵错落。题署:“几间茅屋老岩阿,花影重重掩薜萝。当面已饶幽邃的,好山偏是隔江多。为菽翁先生,龚贤。”钤“半”“千”半圆联珠印。吴湖帆题:“龚半千,别号至夥,曰半亩,曰岂贤,曰野遗,曰柴丈人。以擅画名,流寓南京,为金陵八大家之冠。著《名画诀》《香草堂集》。此箑墨气淋漓,为平生杰构,万金易归,以冠是帙。”
第二帧樊圻《山水》扇叶
绘江南春景中的丘壑溪桥,以短线条作皴,尤重渲染。题署:“己未春日画侣以政道兄,樊圻。”钤“会公”朱文长方印。吴湖帆题:“樊会公与龚半千为金陵派领袖,然余以为习气太深,反不如邹方鲁、叶荣木等为雅韵耳。康熙十八年己未,时六十四岁。”“康熙十八年己未”为年,樊圻时年63岁。
第三帧高岑《山水》扇叶
题署:“溪云过雨敛芙蓉,翠锁回流树几重。隐约楼台人不到,隔溪惟听数声钟。壬子夏日并题,凡子翁老长兄教政,高岑。”钤“臣岑”朱文方印。吴湖帆题:“高岑学半千而无半千雄气,便具金陵习尚矣。”学“雄气”,稍不注意即落霸气之中,吴氏此评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然而,此箑扇面的作者“高岑”疑非金陵八家之高岑。
第四帧邹喆《山水》扇叶
绘危岩峭壁,突怒偃蹇,山涧虬松摇曳,山巅层楼高阁,远眺江岸,大有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之势。以小斧劈皴出山体之坚凝,敷色淡雅清逸。款署“邹喆”。钤“邹”“方鲁”白文联珠印。吴湖帆题:“邹方鲁颇致力于唐子畏,虽有金陵积习,尚具逸趣”。吴氏称邹喆画学明代唐寅,想来是因为画法中均有北派山水痕迹的缘故,然而,唐寅的画主要是明代院体与吴门画风的融合体,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学北宗而入南宗;而邹喆画受其父邹典影响,画风凝重浑厚,苍劲高秀,作山水师法北宗诸家,线条勾勒粗犷,运笔硬劲,线条稳重,乱柴、披麻、斧劈、雨点等皴法混用。这样看来,吴氏所论稍有偏颇。所谓“金陵积习”,当指“金陵习气”。
扇中景致,应是画家平日所见,有感而发,扇面虽小,但亦可有千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