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红楼中一曲涵盖十二钗两大师解读各有不同看
TUhjnbcbe - 2024/10/6 16:31:00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http://www.txbyjgh.com/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时,在看完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以及又副册之后,警幻仙姑又安排给她听了十二支曲子,其中有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被认为是本书中十二钗命运的总结,不少红学大师都对此进行了解读,观点也各有不同。

《飞鸟各投林》原文:“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欲识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这首曲子里,看似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用一种宿命论的描述,宣扬佛家“到头万事皆空”的观点,但具体说到的人物特点,似乎又和十二钗一一对应,可谓是一曲涵盖了十二钗。

目前就这首曲子的解读,一般来说是两大类观点,第一种认为,曲子之中微言大义,暗示就是十二钗之后的命运。第二种则认为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也暗示了一些人物最终的命运,但不能削足适履地把每一句去强行对于一个人物,这样就犯了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错误。

那么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贴合作者本意呢?笔者认为是第一种,因为要考虑到作者的连贯性。在这一回中,每一个女子都有对应的诗句和曲子,都是实写。到总结的时候忽然变成大而言之的虚写手法,就很奇怪。宝玉在前面看册子的时有一词对一人,总结的时候,十二钗一人分一句,这是一种正常的呼应手法。

而在第一种对应具体人物关系的观点中,大概是两位红学大家俞平伯先生和周汝昌先生两人的两种观点最为主流。其中俞平伯先生的观点在这首曲的解读中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除了最后总结之外的十二句,一一对应十二衩的命运。另一位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则认为并非是严格的一句一人,而是先有两句总写,而后再用其他十句来描述这十二人的命运。(两人就十二钗和每一句对应关系见上图。)

从对应关系来看,两人有一半是符合的,但也有一半是不符合的。没有疑问的是巧姐、黛玉、妙玉、探春、李纨、惜春这六人人,这几个字面意思清楚,故事脉络也很明显。最为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两大女主角之一的薛宝钗,对应的是哪一句居然有争议。周汝昌先生将她安排给了“无情的,分明报应”一句,和妙玉一起分享这一局,应该是考虑到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一句,认为“无情”是宝钗的一个重要标签。而将前两句合并为“总括”,应该是考虑到了甲戌本中脂批的观点“二句先总宁荣”,也是可以说得通。

此外,周先生还让湘云和探春分享了“分离聚合皆前定”一句,探春远嫁,分离自然说得通,而周先生根据脂批中的注释,则认为湘云最后会跟宝玉在一番分离之后最终在一起“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那样的话“聚合”归属湘云就说得通了。至于秦可卿的话,周汝昌先生的观点更为合理,说她“痴迷”于‘淫’(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所以枉送了性命“。这就明显更为契合原文,除了湘云、宝钗和可卿外,元春、迎春、凤姐三人,两位红学大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但笔者认为,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虽然更有依据,依旧有几个可以考虑修正之处。首先是“欠命的命已还”这一句,无论是俞平伯先生认为的贾迎春,还是周汝昌认为的贾元春,都没有“欠命”的故事情节来对应。而十二钗中,手中有人命官司的,只有王熙凤。比如贾瑞、张金哥、多姑娘和尤二姐(包括她腹中胎儿)的死,或多或少都和凤姐有关系,要说欠命,那只能是她。最后“命已还”,则对应判词中被休后“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果。

第二个则是“冤冤相报实非轻”,俞平伯先生认为“轻”和秦可卿的“卿”谐音,所以认为是秦可卿,周汝昌先生则认为冤冤相报是指迎春遇到“中山狼”,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够说服力,迎春遇到孙绍祖这是命不好,而不是冤冤相报,而秦可卿更谈不上是“冤冤相报”。笔者认为,这个“冤冤相报”倒可以认为是指元春所经历的激烈宫廷斗争,毕竟作为贵妃,贾元春和他代表的贾府以及相关势力,必然是要对于敌对的进行打击,而且也要承受敌对势力的报复性打击的,这种才算是“冤冤相报”,而“实非轻”这个词也展现出这斗争的激烈,和她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是对应的。

既然冤冤相报实非轻安排给了元春,那么“欲知命短问前生”安排给迎春就更为合理,“短命”这个词形容迎春明显更合适,毕竟她判词中有“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句子,“命短”和“一载赴黄粱”正好相对应。而且“问前身”也就意味着命不好(遇人不淑),指的就是迎春嫁给了孙绍祖这样的”中山狼”。因果关系更为能够令人所理解。

经过修正一下,那么对应的关系就如上图了。这也是笔者一家之言,不知道在读了这篇小文章之后,读者怎么看呢?不妨写到评论里,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中一曲涵盖十二钗两大师解读各有不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