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懂曹雪芹,才能读懂红楼梦周凌云讲解
TUhjnbcbe - 2024/10/20 16:34:00

1月21日(星期日)上午九时半,由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周凌云主讲《曹雪芹其人其事》。本次讲座,周凌云副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曹雪芹加以介绍:曹雪芹的家世;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的身后。

其中康熙一朝的始终与曹家的盛衰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康熙的六次南巡与太子废立问题对曹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一一展开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作者的慈悲心态及其深邃的思想意蕴。

讲师简介

周凌云,女,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与国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精读》等课程。曾在《江苏社会科学》、《明清小说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校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先后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作家简介

曹雪芹(约——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作家。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年出生,年去世。这个作家距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他就是清代的一个作家。但是很奇怪,关于他生平经历记载很少,原因在哪?这些都跟曹雪芹的家庭背景有关。

吴敬梓是年出生,比曹雪芹大了14岁,他们两都出生在南京。吴敬梓代表作《儒林外史》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可曹雪芹偏偏写成的《红楼梦》,延续着《金瓶梅》小说的脉络。完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题材的作品。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红楼梦》的读者,如果真能稍知其人——曹雪芹的话,就一定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这部“隻立千古”的长篇小说名著。

关于曹雪芹的容貌、气质、性格,在裕瑞《枣窗闲笔》中有介绍:

“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

瘦弱、白皙、留着一缕山羊胡,一幅落魄的文人形象,勾勒出来的一张关于曹雪芹的画像。两道桀骜不驯的眉毛,他的个性不像一个循规蹈矩的文人性格。曹雪芹的性格从他的画像就能看出,他绝对不是循规蹈矩、落魄的文人。

他的善谈有特点:1、放达不羁的性格和潇洒开朗的胸襟;2、诙谐风趣,滑稽幽默;3、独具慧眼,不同俗流;4、傲骨狂形,愤世嫉俗。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梦阮等。

1、“雪芹”的深意——源自《东坡八首》中的“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诗句的深处实有无限的人生与社会意味。

“雪芹”二字含有宿根独存、洁白清苦和耐冷诸义。

2、“梦阮”的深意——阮是阮籍。敦诚说他“狂于阮步兵”。除了个性相近之外,实则或许还有更深一层意义。

这两个号,实际上有他自己的人生寄托,他对苏东坡,对阮籍是非常崇拜的。

要想了解曹雪芹,先要了解他的家世历史。原因是,不仅曹雪芹的家世非常特殊,而且他本身经历的种种生活境遇上的变化,差不多都是一系列的历史政治事件所牵连产生的后果,种因甚远,牵绪颇繁。不由历史寻其来龙去脉,就无法说明曹雪芹那些遭遇的意义,无法窥见他的思想根源和精神面貌。

一、曹雪芹的家世

照旧日的俗话来说,曹雪芹是个“旗下人”,也可以说作是“在旗的”;稍“文”一些,说作“八旗人”,或者称“旗人”。年,努尔哈赤开始在军队上编制四旗,红黄蓝白,中间是黄旗,尾翼是蓝旗。还有另外两种颜色的旗在前端两哨。年,万历43年,进行进一步的扩编,把原来的四旗扩充为了八旗。而曹家属于正白旗。

关于织造:

1、晚明的二十四衙门。

2、清代的内务府。

3、织造这个官职的特点及职责范围。

使用的各种丝织品、物品,都由织造这个官来提供。皇上会想到身边比较亲密的人,与皇上联系非常紧密,包衣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人选。

关于康熙:

康熙一朝的始终与曹家的盛衰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康熙的六次南巡与太子废立问题对曹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一一展开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作者的慈悲心态及其深邃的思想意蕴。

1、康熙的继位。

顺治十二年(年)冬,顺治帝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诊”,福临本人“避南海子”。两岁左右的玄烨当时被迁至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府邸居住。三四年后玄烨出过天花才返回宫中。这为他后来承继皇后打下了基础。

顺治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康熙(-)在位。

2、康熙的勤奋与养生。

康熙祖上三种血统、三种文化、三种品格。父亲是满族人,祖母是蒙古族人,母亲是汉族人。他向满族老师学骑射;向蒙族人学蒙语,跟汉族师父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满洲文化影响;他的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文化熏陶;他的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文化儒学,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举止气度不凡,西方传教士赞不绝口,惊为天人。康熙年轻时读书非常上进,凌晨四点起来读书,因劳累过度咳血,注意身心方面的保养。拉弓的力气有十五力。

3、康熙六次南巡。

以视察水患为由,康熙进行了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家接驾。

康熙23年(年),康熙28年(年),康熙38年(年),康熙42年(年),康熙44年(年),康熙46年(年)。还是在南京、苏州、扬州3地接驾4次,相当于别衣接驾12次。

曹、李两家在任职公款上,陷入了惊人的亏空中。

康熙想利用南巡之机,笼络江南文人知识分子,这四次南巡全都点名曹家接驾。曹家接驾接了12次,从曹雪芹任上的钱里面拿出来,曹家一下陷入几百万的亏空当中,只要康熙在位,什么问题都没有。

曹寅和李旭都是康熙的发小

最主要的目的还不仅于此,织造不受地方官管辖的,曹寅和李旭秘奏给皇上,报上来的情况滞后,或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康熙命令曹寅和李旭,所有地方上重要事情,一定要秘奏给皇上。想通过曹寅和李旭来笼络江南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汉人知识分子。仍然都是汉人血统,二是他们的文化修养极高,三是他们的身份、血统、知识文化修养,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生殿》写出后犯了事,直接被遣送回乡,途经江宁织造府。曹寅听说后立刻把请到江宁织造府,整整上演了三天《长生殿》,吸引了很多江南文人知识分子前来,一时传为佳话。给曹家留下了致命的祸患的根由。

4、康熙太子废立问题。

玄烨先后有过三位皇后,都早卒,之后没再封后。

玄烨55个孩子,其中皇子35个,公主20人,这些皇子里20位长大成人。20位公主里,12人在15年前早卒。

康熙十四年(),玄烨册立嫡子胤扔为皇太子(皇后赫舍里第二子,头子4岁夭折)。

可以说中国封建皇帝里,玄烨培养太子花心血最多,从传授文化知识及各种技能、训练从政两个方面培养,但以彻底失败告终。

胤扔幼年天资聪慧、活泼伶俐。在皇父悉心培养下,书诗骑射,无不成绩斐然。待他步入青年时,已有一些满汉文化修养,初具综合治国的能力,且外貌英武、风度颇佳,很受好评。

但由于他特殊地位,使他形成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和思想作风,如贪得无厌、追求享乐,除父皇外谁也不放在眼中,对王公大臣任意辱骂。康熙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对他无原则迁就。

太子权势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康熙的不安。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废掉了胤扔。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礽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禔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礽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胤禔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太子党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就这么被废了。

皇长子胤禔见胤礽被废,以为自己当太子的时机已到。他笨得以为康熙不杀胤礽,是放不下“父亲的身份”,于是主动申请为康熙除奸——处死胤礽。


  结果康熙大怒,直接交刑部看管了。不仅如此,胤禔几年前行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发,数罪并罚,让皇长子胤禔的余生都在高墙中度过了。


  过了段时间,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种种好。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还说,胤礽的病明显好转。


  大臣们心想,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礽为太子的。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东山再起。雍正二年(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据说就是太子胤扔的女儿,寄养在曹家的。曹家被抄和这有关

曹家家遭巨变

1、雍正上台,先查亏空。

夺位皇子明争暗斗的结果,皇四子胤禛以阴险暴逆的手段获得全胜,一一将他老子谋害了,自己登上宝位,是为雍正帝。紧接着是一场激烈凶恶的争斗和残害开始了:雍正将他的头号死敌们——手足弟兄一一都治死了。

极其糟糕的是,曹、李两家不但都是大“亏空家”,而且又都和雍正的死敌发生过往来的关系。他们虽然只不过是包衣奴隶,雍正也绝不肯轻易地放过他们。

雍正铲除异党毫不留情,先上来就是查亏空。曹寅生时盐政亏空曾达五百二十余万两!到雍正二年曹頫时候,两淮巡盐御史曾又举出按新规章应向曹頫追还银子四万五千余两,可见其“罪孽深重”,已难拔足于那种“茫茫债海”之中了。

而曹雪芹,这不肖子孙、不祥之异物,就正是在这“茫茫债海”之中而出世的。

2、雍正五年抄家。

雍正五年先则已经罢官的李煦被发现曾于康熙五十二年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五个苏州女子送给“阿其那”,而要处斩,后则尚任织造的曹頫因屡忤“圣意”、藏匿财产而被革职抄家,曹家大门口的地底下挖出来了六尺高的一对镀金的狮子,是“赛斯黑”。这“阿其那”就是胤禩,“赛斯黑”,就是胤禟,两人正都是雍正的弟兄兼死对头、眼中钉,已于前一年毒死了。

于是,曹頫被抄家封产,田地、房屋、奴仆,都赏了别人。所封钱财,只银数两、钱数千,外有当票一百多张、值千两银子而已。

这就是曹家包衣奴才的下场。

曹雪芹这时约不过五岁年纪,小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上了这种可怖的印象。

3、乾隆五年,再遭巨变。

最后的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总结:曹家被抄对曹雪芹的影响:

1、《红楼梦》中充满对世事的了悟与人生如梦的慨叹,这是曹雪芹历经丧乱而产生的痛苦直切的人生感悟。

2、家庭的沧桑巨变赋予曹雪芹独特的审美眼光,他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以悲剧结构全书。

3、家庭的巨变,身份地位的升沉使曹雪芹的思想充满矛盾。

4、抄家的巨变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多方面的思考求索。

二、曹雪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流浪播迁、身杂优伶、笔墨生涯、黄叶著书

三、曹雪芹的身后

文星之陨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的除夕(公历年),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语笑欢腾的时刻,曹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

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周汝昌)

曹雪芹一死,身后只遗下一位后续的夫人,几束残稿,笔砚零落,备极萧条凄惨。二三朋好,草草殡葬。西山某处,荒坟一角,衰草寒烟,便是这位文学巨人的归宿之地!

友人敦诚有《挽曹雪芹》一诗曰: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清宗室永忠在读到《红楼梦》以后,对曹雪芹寄予无限同情,深深推服,特为写诗三章相吊,其一云: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回掩卷哭曹侯!

四、主要经历和创作情况

感悟和启发:

1——曹雪芹的慈悲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红楼梦》使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

2——对生命的觉悟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红楼梦》中处处是慈悲,处处是觉悟。

3——活出自己的人

“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以上这些历史上的名字都是活出自己的人——有真性情的人;体制之外的人;逍遥自在主张个性解放的老庄思想。

4——活到老学到老,多读书

明后期思想家李贽(——)在70岁左右时写过一首诗《读书乐》:

“四时读书,不知其余。”

“世界何窄,方册何宽。”

“歌哭相从,其乐无穷。”

“寸阴可惜,曷敢从容?”

康熙曾经谈过读书与修身的关系:“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术少,营术少则立品高。”

文/徐晓旭图/张长通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曹雪芹,才能读懂红楼梦周凌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