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三结构
第一节什么是“三三结构”
《红楼梦》八十回本文字量庞大,写作手法复杂多样,涉及人物众多,事件环环相扣,时而梦幻仙界,时而现实人间,隐语、暗喻更是比比皆是,读者往往深陷其中,如坠云里雾里,无法辨别方向。那么,如何能拨云见日,一览全局呢?镜主认为,第一要务就是站在作者的高度,给全书划分一个清晰的结构。这个结构,镜主称之为“三三结构”。
所谓“三三结构”,就是将原著八十回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横向、纵向切割,并且提炼出贯穿原著的最关键要点,从而得出符合原著内容的层次、主线和关键点。
“三三结构”中,第一个“三”代表了横向、纵向和关键点这三个划分的方向。第二个“三”,代表每个划分方向中的数量。具体来说,就是将原著横向划分成三个层次,纵向划分为三条主线,并根据各章回故事情节提炼出三组关键词汇。
在横向划分方面,原著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梦幻的层次;写实的层次;隐藏的层次。
在纵向划分方面,原著分为三条主线,分别是:宝黛爱情的主线;贾府衰落的主线;众多女性悲惨遭遇的主线。
根据原著故事情节提炼出了三组关键词汇,分别是:第一组词汇,概括了纵向划分三条线的主题,即宝玉、衰落、群芳;第二组词汇,概括了贾府衰落的原因,即淫乱、贪婪、争斗;第三组词汇,概括了原著中大量女性死亡的原因,即谣言、嫉妒、权势。
“三三结构”是解读原著的一把最大的,最基本的钥匙,是第一把总钥匙。在众多解读原著的具体钥匙中起统领的作用。“三三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掌握了它,就登上了统领全局的高度,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来俯视全书,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甚至有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
第二节三个层次
在横向划分方面,原著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梦幻的层次;写实的层次;隐藏的层次。“梦幻的层次”,即为原著故事中非人间的层次,包括与仙界、地府有关的人和事,包括各种梦境等。“写实的层次”,即原著中以贾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主体故事。“隐藏的层次”,则是作者利用各种写作方法,故意隐藏的原著真实故事。
作者笔下的三个层次中,“梦幻的层次”与“写实的层次”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因如此,读者们往往将这两个层次混为一谈,甚至将原著理解为神话小说。实际上,作者在开篇已经阐明,是“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引文源自通行本。此处各脂本文字有差异,但大意相近)。在此段引文中,我们不谈作者自历梦幻和“将真事隐去”这两点,只谈“借‘通灵’之说”。借“通灵”之说,即为借大荒山灵石经神仙幻化成“通灵宝玉”,下界历经书中故事,并记录于石身之说,即为借“梦幻”之说。所以,作者这里的借“通灵”之说撰书,实为是借“梦幻”之说来著书。作者通过一个“借”字,体现了梦幻层面本身便具有特殊的寓意。由此可知,梦幻的部分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可以与原著“写实的层次”放在一处阅读,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另一种属性,是梦幻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阐述它本身具有的特殊寓意。
作者笔下“隐藏的层次”,全部埋伏于原著表面文字之下。而这些隐藏的内容,才是原著的真实故事。作者开篇便描写了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与真”,“有和无”,既是作者最大的写作手法,也是探索原著奥秘的不二法门。读者们要探究原著作者笔下掩藏了哪些内容?首要的方法,便是理解原著中三个层次的划分。
梦幻的层次
一、哪些是梦幻
■通灵宝玉(大荒山灵石)
作者开篇便描写借“通灵”撰书之说。通灵宝玉,即原著中女娲娘娘未用的那块石头,后经“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成为贾宝玉胸前挂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作者借“通灵宝玉”为载体,记录原著故事。
■一僧一道
一僧一道,即来自幻境的癞头和尚和颇足道人。读者们可以品味一下作者赋予他们的名字: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茫茫渺渺”,足够的虚无,足够的梦幻。所以,无论是二位仙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在幻界中与石头对话,还是在前往太虚幻境途中与梦境中甄士隐的对话,甚至于在写实层次中的各处游走度化,都可以理解为“梦幻”。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
“木石前盟”,即赤瑕宫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草,以及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和绛珠仙子下界“还泪”的故事。(此处,绛珠草即为“木”。神瑛侍者中的“瑛”字,取像玉的美石之寓意。所以,神瑛侍者即为“石”。)
“金玉良姻”与癞头和尚有关,是因两件饰物而成的姻缘。这里的“金”,是和尚给宝钗的金锁,赐了字,并指明要与“通灵宝玉”相配。这里的“玉”,是和尚幻化灵石而成的“通灵宝玉”。
■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毫无疑问是原著中的梦幻之境。所以,警幻仙姑与众位仙姑、《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与宝玉云雨的“可卿”等都是梦幻。其中,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即为“警示梦幻”,正是作者用来警醒读者的一种描写方式。
■所有的梦境和幻觉
这里的梦境和幻觉包括:甄士隐梦一僧一道;凤姐梦秦可卿;柳湘莲幻尤三姐;尤二姐梦尤三姐;贾宝玉梦晴雯;贾宝玉梦甄宝玉等,这些都是“梦幻的层次”。
■马道婆的作法
马道婆的作法也在“梦幻的层次”之内,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一僧一道入府后,对“通灵宝玉”作法。所以,马道婆的作法也是“梦幻”。
■灵药与海上方
这里的灵药与海上方包括:癞头和尚给薛宝钗的冷香丸药方;宝玉说出的独特药方;王一贴带有海上方性质的膏药等。
二、梦幻的作用
■揭示谁是原著的第一主角
作者借“通灵”之说著书,指的就是借助女娲娘娘未用的大石,经一僧一道幻变成“通灵宝玉”后,伴随贾宝玉历尽故事,并将经过刻在石身上,以求传世的经历。要将这一众庞杂的故事记录清晰,灵石伴随之人一定是整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通灵宝玉”伴随之人贾宝玉,即是原著中的第一主角。
■暗喻宝玉的身份
在原著中,贾宝玉是口含“通灵宝玉”而出生的。现象奇特,显示出贾宝玉的与众不同。正因如此,贾宝玉得到了贾府上下,特别是贾母的极度关爱。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口含“通灵宝玉”而生不过是一种幻像,必有独特的寓意。古代的玉,是富贵的象征。贾宝玉口含“通灵宝玉”而生,暗喻在他降生之时,便受到了贾府大家长贾母的极度喜爱。正因贾母的极度喜爱,贾宝玉便成了贾府的宠儿,奠定了他极度富贵的基调,进而成为贾府未来的继承候选人,成为贾府内外众人争相亲近追捧的对象。
■对故事发展轨迹提供辅助说明
毫无疑问的说,原著中来自梦幻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都起到了这个作用。在原著中,黛玉从见到宝玉之日后,哭便成为了常态,这也是借用了“木石前盟”梦幻中的“还泪之说”。
■警示即将发生故事
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晴雯托梦给宝玉,都是这个作用。
■指明原著中每段故事走向的节点
一僧一道的每次出现,都是书中故事发展变化的一个节点。秦可卿托梦凤姐,柳湘莲幻尤三姐也有这个作用。
■暗喻故事或人物的结局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闻到的“群芳髓”,喝到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读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判词以及听到的《红楼梦曲子》,马道婆的作法等,都是这个作用。
■指明人物性格特征
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与贾宝玉说的“意淫”,就是这个作用。
■指明原著的写作手法
太虚幻境的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借“通灵”之说撰书等,都是这个作用。
■特殊的警示作用
冷香丸,宝玉说的药方和王一贴膏药等,都有特殊的警示作用。我们后文详解。
三、“梦幻的层次”中对“三三结构”的阐述
接下来,我们分下一下作者在“梦幻的层次”中,对“三三结构”中的横向和纵向划分有哪些具体的阐述。
■横向结构
这是通行本原著第一回,开篇的文字。镜主将这段描述进行拆分,剖析一下作者对原著中的横向结构的阐述。
此段文字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第二部分,“故将真事隐去”;第三部分,“而借‘通灵’之说”;第四部分,“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其中,第一部分的文字,我们暂不在这里讨论。第二部分,就是原著横向结构中隐藏的部分。第三部分,就是原著横向结构中梦幻的部分。第四部分,就是《石头记》(《红楼梦》)的全文,包含了原著横向结构中写实的部分。
■纵向结构
在原著第一回中,一僧一道讲述的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的故事,就是原著纵向结构中的“宝黛爱情的主线”。
在原著第五回中,警幻仙姑口中讲述的“宁荣二公之灵”嘱她度化宝玉,就是原著纵向结构中的“贾府衰落的主线”。
在原著第五回中,警幻仙姑给宝玉闻的“群芳髓”,喝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内容,以及听到的《红楼梦曲子》,都是原著纵向结构中众“多女性悲惨遭遇的主线”。
四、作者描写梦幻层次的意义
1、作者通过将梦幻与写实相结合,模糊了读者的视线,有利于更好的隐藏原著中“隐藏的层次”。
2、作者通过对梦幻的描写,暗示了原著故事的发现进程,发展结果和人物命运。
3、作者通过对梦幻的描写,揭示了原著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人物地位。
4、作者通过对梦幻的描写,使原著故事充满神话色彩,有助于掩盖原著的部分思想内容,有利于传抄后世。
写实的层次
“写实的层次”,是原著中写实部分的故事内容,即原著中以贾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主体故事。在这个层次中,作者描述了主体故事的发生地,叙述了人物关系和表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它是原著的主体部分。
除了在“梦幻的层次”中对原著隐藏故事布下了大量线索外,在主体的实写部分中,作者更是埋下了数量极其庞大的伏笔和暗线。所以,指向原著的隐藏部分的一切线索,皆存在于这两个层次之中。
隐藏的层次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阅读原著的次数越多,探究的越细致,就越感到作者在表面文字下似乎藏有另一层意思,“另有所指”。但读者们对这个“另有所指”指向何方,又充满着迷惑和不确定;对这个隐藏的故事似有感知,但又面目模糊,无从下手。
为了阐述这个“隐藏的层次”,我们先分析一下原著中的两处文字。
■真假有无
在原著第一回中,当甄士隐梦中随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石牌坊前时,看到一副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原著第五回中,当宝玉随警幻仙姑来到太虚幻境时,又看到了这幅对联。也就是说,这幅对联在原著中出现过两次。
那么这幅对联有什么寓意呢?粗看,无非是阐述“真与假”,“有和无”之间的相互转换,似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一副对联出现两次,还是在太虚幻境这样重要的地方,就绝不是作者随笔一写这样简单了。“有”和“无”,是道家学说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们都出自于道,既对立,又统一。同理,“真”与“假”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假”、“有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换的。
我们在前文分析过,“假与真”,“有和无”,既是作者最大的写作手法,也是探索原著奥秘的不二法门。原著中两次出现这幅对联,就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有意将“真的,有的”故事,变成了“假的,无的”;将“假的,无的”故事,变成了“真的,有的”。也就是说,广大读者读到的写实的部分,并不是作者要叙述的真实故事,而真实的故事被作者故意隐藏了。
☆在脂本体系中,关于这幅对联的文字内容有不同的表述。庚辰本第一回的文字描写为“假做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己卯本和梦稿本第一回上联同庚辰本,至第五回又都描写为“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比一下两处对联的文字,这里庚辰本第一回的“假做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就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直观的反馈给了读者。镜主认为,庚辰本中关于这幅对联的两处不一致,更符合作者的原始文字,更有《红楼梦》这部著作所独有的强调意味。其它版本中的前后一致,更似后人在抄写时的改动。在原著中,这样类似的文字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大量出现,都有特殊的寓意。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对原著这类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甄士隐”和“贾雨村”
原著第一回开篇,作者描写过这样两段文字。一段文字是,“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另一段文字是,“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两段文字中的“甄士隐”和“贾雨村”,被读者普遍认为有“真事隐”和“假语存”的寓意。也就是说,作者明确告诉读者,真实的故事已被隐去,字面留下的都是假故事。但对多数读者来说,由于对原著的理解不够全面,缺乏足够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很难触及到作者隐藏的真实故事。由于无法探究原著的真实故事,很多读者便着手从原著之外的现实世界寻找切入点,想借助外力来理解原著中隐藏的故事。镜主在前文中指出过,在对原著内容没有深刻领会理解的前提下,任何借助外力的手段,都是舍本逐末,其结果一定南辕北辙。
那么,原著中的这个“隐藏的层次”,究竟隐藏了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隐藏的“另一个故事”,另一方面是隐藏的“故事的结局”。所谓隐藏的“另一个故事”,就是于原著八十回文本中,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环境,相同的人物背景下,发生的另一个故事。这个隐藏的“另一个故事”,与原著表面文字中所写的故事大相径庭,将颠覆人们对《红楼梦》的想象。所谓隐藏的“故事的结局”,就是作者通过精心布下了各种线索,为读者指明的人物和故事的结局。所以,《红楼梦》并不是没有结局,而是被作者通过“埋线索、去结尾”的手段精心的隐藏了起来。所谓的“红楼未完”,实为读书无法。
第二节三条主线
宝黛的爱情主线
将宝黛爱情作为原著中的一条主线,没人会产生异议。很多人即便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也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宝黛爱情是原著中贯穿八十回文本的一条主线,涉及的人物众多。
提到宝黛爱情,很多读者认为这指的不就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吗?其实不然,宝黛爱情主线上的直接相关人物就已经不止于这三人。许多熟悉原著的读者,会在这条爱情主线上加上另外两个人物,袭人和晴雯。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五人呢?当然也不是,还要再加上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拥有金麒麟的史湘云!没错,史湘云也是宝玉爱情线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宝黛爱情线上直接的相关人物就有六人。
宝黛爱情主线其他相关的人员则更多,在荣国府内,对宝黛爱情产生影响的人物,几乎囊括了除迎、探、惜三春姊妹外的所有男女主子;在荣国府外,则有林家、薛家、史家中的相关人物。(还牵扯另外一家,是作者设下的一条暗线。我们这里先打个伏笔,在后文中详解。)所以,宝黛爱情主线是原著中涉及面广,牵涉人员众多的一条大主线。
在本书后文中,我们将用占全书三分之一强的篇幅,介绍宝黛爱情背后的真实故事。
贾府衰落的主线
贾府衰落的主线,是原著中的三大主线之一。在八十回文本中,作者没有描写贾府的彻底衰落。但是,作者在“梦幻的层次”和“写实的层次”中,却对贾府衰落的未来有过多次的暗示。
我们首先分析在原著“梦幻的层次”中,作者对贾府现状和未来的描述。在原著第一回中,当甄士隐随颇族道人出家时,曾解注了《好了歌》。甄士隐解注中的一大主旨,就是揭示了富与贫,成与败,生与死之间的瞬息轮换变化。这段描写,为原著中贾府未来的命运奠定了基调。
在原著第五回中,作者曾描写警幻仙姑引宝玉入太虚幻境。这段故事的起因,就是已感知贾府进入末世的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仙姑,期望她能警醒宝玉,重振贾府。我们知道梦幻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故事发展轨迹提供辅助说明”。这段描写说明,贾府已经走向了衰败的边缘了。在原著第十三回中,秦可卿向凤姐托梦,嘱托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