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金陵十三钗商女怀揣亡国恨,毅然赴死为
TUhjnbcbe - 2024/12/15 19:13:00

导言:《金陵十三钗》:商女怀揣亡国恨,毅然赴死为家国。

古有杜牧诗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旧社会的女性如弱柳浮萍,幸福和命运都要依靠他人,国如何家如何,仿佛与她们无关,她们只看得周遭的风花雪月,只顾得自己的温饱冷暖。

可就在《金陵十三钗》中,商女怀揣亡国恨,毅然赴死为家国。你可记得那悠扬婉转的琴声,缠绵悱恻的歌声,袅袅如烟的身影……换下锦衣华服,穿上学生装,卸下浓妆,清丽纯真,她们也是花样的年华,明知是黄泉路,怕得要死,也毅然决然的踏上去。

电影《金陵十三钗》由张艺谋导演,最初去看,也是因为导演的原因,因为张艺谋的电影都很有深度,看过之后不是纯消费,他的电影总是能够唤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这部电影依然不例外,电影里的剧情引领观众的情绪,从震撼到愤怒,从悲伤到壮烈,看过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能够慢慢感受到这部电影在艺术表现和主题展现上的功力深厚。

这样一部战争历史的电影,描写的是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借由秦淮河的妓女和教堂里的女学生。两者明暗对立的身份,两群人因为战乱在教堂里相遇,从一开始的抵触,互相看不惯,到最后相互帮扶,战争的残酷从侧面烘托出来,商女的大义凛然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书娟的鄙夷

13岁的书娟是教堂里16个女学生中的一个,她的父亲流连烟柳之地,父母经常吵架,后来母亲远走美国,只留下她孤零零地在这教堂求学,因此,她认为那个地方的人都是坏人,是害得她家破人散的仇人。她的恨,在赵玉墨一群秦淮花楼的风尘女子来到教堂之后,愈发浓烈。她们躲在地下室里,却依然穿得花枝招展,喝酒,打牌,弹琴,调笑。全然不顾教堂的神圣,也没有因为占用别人的资源,接受别人的收留而表示感谢和不好意思。

书娟的仇视,却是在她意识到,在那个非常时期,在强暴者的面前,妓女和女学生,最肮脏的和最圣洁的,都被一视同仁,无贵无贱,都只是他们拿来发泄兽欲的工具而已。人的成见,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13岁的书娟总还是太小,可年老的神父,在面临日本军官深藏邪意的邀约时,就已经暗自决定将这些妓女交出去了。

最后,直到妓女们代替那些女学生去赴约,那一刻书娟才能懂得,再低贱的人,都可能拥有高贵的灵魂。她开始为自己曾经的仇视而懊悔,自责。

豆蔻和小伤员

患难面前,真情就显得越发的珍贵。战争这个大背景,无疑是恐惧和压抑的,但是豆蔻对小伤员的真情流露,无疑是是故事里少有的一点温暖之色。

小伤员伤得很重,全身上下都是血,但是看到豆蔻,却笑得那么开心。豆蔻说,他长得像她的弟弟,就开始像姐姐一样照顾他。其实他们都是15岁。

为了能弹出一首好听的曲子,豆蔻离开教堂回去拿琴弦,可她迷路之后却遇见了那群可怕的畜生,在她死前,她还想着能和小伤员私定终身,内心一片粉红。美好有多美,摧毁它的那刻就有多令人愤恨!

玉墨的高贵

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死得不受罪。

在南京陷入战乱的时候,玉墨带领的一群红尘女子在教堂外,请求庇护,在遭到神父拒绝时,玉墨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得不卑不亢,虔诚有度。于是神父善心开启,收留了她们。

赵玉墨,秦淮花楼的头牌姑娘,她的出场,自带光芒。虽身在风尘肮脏之地,却生得如一朵红莲般,高傲艳丽,气质上更像是一位优雅的贵族小姐。她是这群人里的领导者,总是不动声色,就能化解矛盾,一句话说出来,大家就都会跟着走。

也许教堂里来了她们,变得不再和谐,但当日本人到访后,才真正变得不宁静。日本人的邀约,就像是一杯毒酒,笑容有多真诚,酒就有多毒。女学生被邀请去参加宴会,她们就像一群受惊的小白兔,谁会相信大灰狼的话。

就在这时,赵玉墨站了起来,“我们跟日本人走,把她们学生留下来”,明明是小白兔憎恨的“小狐狸”,竟然会为了她们,跟大灰狼走。

她依然是leader,说服了其他姐妹,都换上了学生装。她们清丽的面孔,哪里还看得出是风尘中的女子,分明就是一个个女英雄。

她们的牺牲,保全了那些女学生的清白,仿佛也保全了曾经自己的清白。真相是什么,那些被救的女学生,再也忘不掉那些个身影,那些人用她们的命换回了自己的命。

后记

人性的丑陋与美丽,灵魂的高贵和低贱,是不分地位,种族的;那些在社会的底层艰难生活的人们,也有高贵的灵魂;那些出身高贵,身世显赫的人们,也同样会做低劣的勾当;总之,人类的成见,总是难以被自身发现。英雄的他们,会被后人时时铭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陵十三钗商女怀揣亡国恨,毅然赴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