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相当有争议的人物就是薛宝钗了。除了心机重之外,最大的槽点就是出身,皇商之女,根基浅,攀附豪门种种16。屡次有人说:宝钗家是皇商,商人在中国过去可能有钱但没有地位,宝钗嫁宝玉是高攀,所以她本人也不反对。其实宝钗那么大了,不嫁出去,还不是没有人紧着要?薛家想靠这个女儿攀一个亲戚,也就贾家这一个高枝了。宝钗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可以嫁给北静王那种人,地位差得太多了。宝钗和黛玉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书中写了一个叫傅秋芳的美女,说是才貌双全,就是因为出身的关系,皇亲贵胄不肯求配,而她哥又不甘心把她嫁给一般人,所以成了个二十三四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映射的就是薛宝钗。薛家从书中根本没有看出多有钱,家小花钱也少,其实薛家就是最先败落的,只不过本身自己不是那么高,也就摔得不是特别惨。为什么薛家不嫌弃邢岫烟家穷?过去那讲门当户对,薛家在一个小院儿一家几口住好几年?!你把贾家的主要人物搬到薛家看看。
但又有些细节看得出薛家应该不会这么不堪:
第一,红楼梦第四回说薛宝钗要进宫选公主侍读,而选秀的条件上明确有写“世宦名家之女”,明显仅仅皇商是不够的,宝钗有资格待选,家里应该有背景?
单凭门子给贾雨村看的金陵“本地大族名宦之家”列表上有薛家,就表明薛家地位不低。虽然当时是皇商,并不代表原先就是商人出身,第四回书中提到,与宝钗在第四十二回说的正相应和,脂批还称呢。
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这个紫薇舍人的官职,同“中书舍人”,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分量可轻可重,但所任之人一定是饱学之士。书中也有说,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也就是薛家祖上也是读书人,从薛宝钗的博学和素养可以看出,到薛宝钗父亲这辈,还是很重视读书的。
虽然王子腾当时领着军职,但是据省亲前凤姐说过,她祖父曾经,说明王家也领过类似商务的职权。
说句实话吧,哪怕祖上是书香门第,如果后世子孙一直没有考中科举,也不大能拿这点出来炫耀了。贾府的爵位是荣国公宁国公立下战功挣来的,假如没有贾敬考中过进士,也很难说是“书香继世”,本来贾珠有希望,可惜过世得早,接下来就看贾兰了。
再说宝钗毕竟还能候选进宫,书上表明,元春当初就是这样走上贵妃之路的,即使没选上,能有待选资格也不容易了。因为宝钗是待选之身,至少要有被淘汰的定论才能自由择配,所以暂时没有发嫁,而曹雪芹在年龄上一向比较模糊,黛玉进府到底是几岁都讨论了那么多年,见怪不怪了。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曹雪芹已经说清楚了,参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先决条件就是“仕宦名家之女”。薛宝钗既然参选,她的出身显然是属于“仕宦名家”,连朝廷都没把薛家排除在“仕宦名家”之外。
说到薛家的地位,看冯渊案子就知道了。再有薛姨妈本来是王家女儿、跟王夫人是姐妹,薛家要真是根基不好,她根本不会嫁的;宝钗能够待选才人、也说明薛家的社会地位。四府的利益和地位都是一体的,所以才会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说法。
薛姨妈不在意岫烟家境清寒,这是长辈的美德,正如贾母也对张道士说过,我就不理解,为何用于解释贾母支持宝黛婚姻就使得,放在薛姨妈身上就显得突兀呢?
宝钗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从不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心态平和,这正是良好家教的体现,真要奢靡挥霍起来,那才是脱离了大家闺秀应有的品质,变成傅试家那样的暴发户了。秦可卿难道家境富裕?她父亲送儿子到贾府上学还要。除了王夫人和凤姐外,尤氏和邢夫人也不见得出身名门,贾府都不在乎,薛姨妈偏就得嫌人家贫寒?
第二,贾王史都有爵位,军功赫赫,相比之下薛家只是“皇商”,似乎弱了很多,为何也能跻身四大家族?难道仅仅因为有钱?
皇商的地位,历朝历代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固然是周代遗留下来的老传统,但是在南宋,随着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个老传统早就被打破了。特别是晚明以后,士人、官员亦纷纷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商人亦崛起,大量进入士人阶层(其代表就是徽商)。众多的思想家早就不以经商为“贱业”了。
比如,南宋陆九渊的家庭“仰药肆以生”,《朱子语类》说:“只经营衣食亦无害,陆家亦作铺买卖。”因此,陆象山不以经营管理为耻。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更成为明清“重商”思潮的标志性口号。李贽在《又与焦弱侯》中说:“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垢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何心隐在《答客主》中把商贾提到四民的第二位,说:“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
随着以徽商为代表的南方商人集团的崛起,士与商的界限亦日益模糊。一方面是士商交往日益频繁,如歙商江仲和“弃儒服贾,贸易吴门……重交游,乐与士大夫款洽。姑苏为冠盖往来地,慕公名者恒造庐以访。”江禹治“总司汉鹾”,“当路巨公迄四方才智士顾与缔纳”。休宁商汪新贾于维扬,“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一方面,士、商也角色互换。徽商“贾而好儒”,文化素养较好,并且常常通过捐赀获得生员资格甚至官员桂冠,士商双兼,一身二任。大量的官员亦直接介入商业,从事经商盈利活动。历史学家吴晗说:在地方上,原来明朝制度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禁止做买卖,与民争利,但这一条始终行不通。事实上是官愈大,作买卖愈多愈大。
……(明中叶以后)文官也经商了,并且还开设手工业工场。于慎行《谷山笔麈》记载吴中退休官僚乃至在朝者都经营商业。华亭徐阶做宰相时,家中“多蓄织妇,岁计所织,与市为贾”。不仅是官员,甚至皇帝本人也大量开设“皇店”,经商牟利:(皇店)经营各处客商贩来杂货。一年所征之银,约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前外,余者皆提督内臣公用,不系祖宗额设内府衙门之数也。店有六:曰宝和,曰和远,曰顺宁,曰福德,曰福吉,曰宝延。而提督太监之厅廨,则在宝和店也,……先帝登极,逆贤(即魏忠贤)攘为提督,委掌家王朝用经理之。
实际上,曹玺、曹寅、曹颙、曹三代四人连续出任的“江宁织造”一职,本身也是亦官亦商,类似于现在的国家级垄断企业,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并垄断其销售。小说中写薛家是皇家买办,也是亦官亦商,这一点上恰恰最接近历史上的曹家。因此,仅仅因为薛家是商人就断言其地位低,纯属无知!
为什么有人看红楼梦不看原作,偏喜欢自己闭上眼睛YY……不喜欢宝钗不要紧,不尊重曹雪芹就不配看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