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人在茶道方面的讲究
金陵人把喝茶常常称之为“吃茶”。喝茶与吃茶在金陵人口中有细微差别。喝茶是指饮茶、讲究冲泡茶叶的粗细老新,吃茶则是指饮茶带吃茶食。
茶食是指人们在佐茶时用的食物,也称茶点、点心。清代茹敦和《越言释》载:“古者茶必有点心,无论其为础茶(用碾成碎末的茶煮成),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点茶者,必于茶器正中处.故又谓之点心”啊
清代乾隆年间,金陵茶馆不只是有茶果、点心供应,茶食的品种已很多了,出现了将饮食文化与饮茶文化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清裨类钞》载:秦淮河畔鸿福园、春和园两家茶馆在供应茶叶的同时“亦间佐以酱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花猪肉烧卖、饺儿、糖油馒头,叟叟浮浮,咄嗟立办”0
对于茶馆经营者来说,茶食的有无,质量的高低,已是茶馆竞争、赢得更多茶客的重要砝码。精细可口的茶食能吸引更多的人与茶结缘。
对于饮茶者来说.饮茶有生津止渴、涤洗肠胃的功效.会将食欲引开。饮茶时配上茶点,边饮边品,细细咀嚼,自有一番乐趣。特别是全家相聚或五结伴,围桌而坐,共饮一壶,清纯的茶香弥漫开来.一桌人在这氤氩缭绕的水汽中,既温暖又适意。再吃些点心,聊聊闲话,悠闲自在。
旧时,金陵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就是指早上去茶馆吃早茶,下午上澡堂泡把澡。吃早茶,不只是喝茶,还要吃点心,吃早茶成了以品茗美味为主,饮茶为辅的一种品饮习俗。
吃早茶时,茶叶倒不一定十分讲究,但吃茶的程序却是不可颠倒。因为点心包子大多是现做现蒸,要等一段时间。茶客们这时往往会点上一小碗干丝,悠悠地边吃、边喝、边聊、边候。
金陵人吃早茶,如果一起上茶馆的人不多,通常是泡一壶茶,点上一两份干丝,再来一两份包子、烧卖之类点心就够了,不图排场,只是在意吃早茶的那一份惬意和心情。金陵每家茶馆的早茶几乎都有干丝供应,特别是永和园、奇芳阁两家的干丝名气更响。
清代《望江南》词中写到:“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这里的“加料干丝”就是著名的扬州大煮干丝。而永和园的干丝别出心裁,与扬州大煮干丝不同,将煮改为烫。把切得很细而匀称的干丝在滚开水中多次烫成,没有一一点豆制品的生气味。调制也十分讲究,给茶客上一碗干丝另给麻油佐料一小碟,任茶客自己调拌食用。烫干丝的品种有素有荤。素的有口蘑、香菇、鲜笋等;荤的有虾仁、鸡丝、烧鸭丝、肉丝等,风格各异,吃起来鲜美爽口,回味无穷。20世纪5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永和园品尝了干丝后赞不绝口,主动要求与亲自操作干丝的厨师见面,表示感谢。
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选料精、制作细、口味好,也令人叫绝。选料很严,干子放在手心摸紧,松开手即能还原。制作考究,先将干子切成极细的丝,用开水烫两遍,再放冷水中浸泡。然后开始打卤,用酱油、绵白糖和碎虾按比例配备并包好,置大锅内熬煮,最后将打好的卤与浸泡过的干丝放入锅中煮,待干丝色泽金黄时捞出,浇上盖头佐料,另加小磨麻油,香味扑鼻而来。小心地唧一口,咸中带甜,清醇适口,不黏不腻。有一位名人品尝后,曾留下墨宝“知味停车”。
起初,奇芳阁经营干丝的并不是茶馆老板,而是茶馆的堂馆伙计。当时茶馆伙计的工钱很低微,主要收人靠茶客给的小费。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伙计们就合资经营干丝。每天茶馆开门前,就操刀切完每人应完成的干丝,打好卤,早茶时保证供应。收市后,除应交给老板的那份收入外,其余的由伙计们按劳动量分配。因此,奇芳阁的伙计要比其他家茶馆伙计多一份绝活,干丝切得又快又细又匀。
包子是早茶的重要点心之一。奇芳阁的“翡翠素什锦菜包”很受茶客的珍爱。茶馆根据时令选购鲜嫩的养菜、菠菜或青菜,用沸水烫至八成熟剁碎,再掺和芝麻屑、豆腐干、木耳、面筋,拌以糖、盐、麻油即成素馅。待包子在笼上蒸熟后上桌。雾气弥漫之中,恍见白玉之间碧绿几点,异香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