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距离那场噩梦已经过去83年了。在83年前的南京,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而在那场炼狱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却说,他们曾经看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天使。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电影中,沦陷的南京城里,之剩下一座天主教堂是最后的避难之所,一时间,无数素不相识的人都先后逃到了这里。但战争中哪有什么净土,很快日军便发现了这里。
日军强行要求女学生去参加庆功晚宴,目的不言而喻,所有人都知道去了之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结果。宁死不从的女学生们打算集体自杀,却被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们救下。
最后,这13个被人所不齿的风尘女子,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奔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影片就在这样悲壮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而这13个侠义血性的女子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的。
在影片中,13位女子向侵华日军献上了自己的美貌,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奔赴一场死亡之约,换取更多人的性命。而魏特琳在当年的那场浩劫里,也是以一介柔弱的身躯,庇护了南京城里数万名妇孺。
在南京沦陷之时,魏特琳是一所教会学校的教育系主任。在当时的南京,日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偌大的一个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魏特琳所在的教会学校决定救济难民,为此魏特琳曾五次拒绝撤离通知。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了,在这场浩劫中,妇女比男人蒙受了更加残酷的凌辱,除了肉体上的痛苦,她们遭受的,还有精神上无尽的凌辱。为了逃难,无数妇孺逃到了魏特琳所在的学校,魏特琳也拼尽全力的保护他们,甚至数度遭到日军的威胁与殴打。
魏特琳收留了1万多名避难的妇孺,在这些人中,还出现了一批帮助其他人逃过灾难的女子。在年的平安夜,日军以难民作为威胁,要求魏特琳选出名女子作为日军的慰安妇。
在魏特琳的极力争取下,最后日军妥协,只同意带走自愿的女子。而在此时也站出了21位女子,自愿跟随日军离开。这21名女子就是严歌苓笔下《金陵十三钗》的原型,也是她的灵感来源。
原型是二十一位女子,但金陵却是十三钗。在西方,13在基督教中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十三钗又是在平安夜这个特殊的日子走向死亡,她们是战争中柔弱的存在,但在国恨家仇面前,也爆发出了不输给男儿的侠义血性,以一己之力保护的更多的人不受伤害。
在电影的最后并没有给出十三钗的结局,但那是可以预料到的。在小说中,13个人只有玉墨活了下来,但被毁了容,余生一直遭到病痛的折磨,活下来的都如此痛苦,死去的更让人无法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