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是词牌名,别看名字充满了欢快,但词人常常用这个词牌写离愁别绪。词坛上最著名的一首《相见欢》是李煜写的“无言独上西楼”。有一位叫朱敦儒的文人也写过一首《相见欢》,他用“金陵城上西楼”开篇,同样流传极广。
朱敦儒是洛阳人,靖康之乱后南渡,成为一个“异乡人”。朱敦儒刚到临安的时候,积极主战,希望朝廷可以收复北方。到了朱敦儒晚年,他心灰意冷,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悲苦。这首《相见欢》写的就是朱敦儒思想的变化,诉说他内心的悲苦。
金陵城就是南京。清秋时节,朱敦儒一个人登上了西楼,在夕阳下遥望长江奔流。“西楼”在词人笔下有独特寓意,象征着倾诉悲痛的地方。心中悲切难耐,就想着通过登高望远排解痛苦,朱敦儒希望自然风光可以涤荡走内心的阴霾。可惜的是,夕阳之下登高望远,那种滋味更加一言难尽。原本点滴的痛苦,幻化成奔流的大江汹涌而来。这下子,痛苦再也藏不住、压不住了。
清秋,就是深秋,天地一片萧瑟。在秋天看大江大河,心中更添愁绪。明明是一首婉约词,到了这里竟然有了直叙胸臆的畅快淋漓,可见朱敦儒有多么痛苦啊!他登高望远,遥望长江,想到了山河残破。南宋朝廷凭借长江天堑获得了暂时的安全,金兵常常突破长江防线进攻南宋,危险时刻都在。
朱敦儒想到了中原大地沦落外族手中,下意识地会问上一句,“何时才能收复北方失地?”这个问题没人可以回答。南宋朝堂上的主战派官员始终处于劣势,皇帝根本没有心思北伐。求和派其实就是投降派,通过求和、上贡的办法,苟且偷生。
这时再看上阕的末句“大江流”,江水奔流的声音就像呜咽的哭泣声。下阕中出现了“试倩悲风吹泪”,朱敦儒就是在哭泣啊!也许他想到了靖康之乱中遇难的百姓,也许他想到了主战派在前线受到的种种掣肘,也许他想到了投降派的奸臣们为了苟且地活下去,竟然陷害忠良义士。
这些事情都值得落泪,他努力过,奋斗过,抗争过,到最后,他的泪水流到了扬州。朱敦儒写这首词的时候,金兵正在攻打扬州。朱敦儒报国无门,只好用泪水冲刷南宋朝廷正在遭受的耻辱。他多么希望人人都能记住山河残破的痛苦,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打败外族的入侵。
拓展阅读
李商隐的隐晦心思,藏在了那首《晚晴》中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战国时期著名“辩手”鲁仲连
经学学派“郑学”的开创者,汉代大儒郑玄
豁达乐观,希望就在前方,陆游《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