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起来,李白的律绝近体不算多,七律尤属寥寥。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七律却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在凤凰台的题咏中,被推为“绝唱”。这首诗通过描绘祖国河山,抒发怀古情思,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对时局的忧虑,寓情于景,感人胼腑,堪称佳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城西南凤凰山顶。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五彩缤纷的凤凰翔集山上,人们在那里筑台,称为凤凰台,山也称为凤凰山。作者很自然地顺手将凤凰台得名的起由先带出。
但作者的旨意不在着意渲染当年三凤争鸣、众鸟飞附的太平兴隆气象,所以,第二句就将笔锋一转,折入了“凤去台空”的凄凉冷落的意境之中。
凤凰,号为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它是吉祥的象征。古代帝王常以龙凤为饰,炫耀他们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文治武功的政绩。
“凤凰台上凤凰游”,字面上只是吟咏凤凰台的传闻轶事,实则以当年凤凰台的绮丽景象,暗写金粉六朝的一时繁华。然而这一切现今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东去的大江,依然日夜不息地滚滚奔流。
作者面对因时代变迁而改观的凤凰台和万古长流的江水,思绪汹涌,感慨万千。“江自流”三字,既是实写眼前景物,又非常巧妙自然地引入历史、人事的描写,直接抒发怀古伤今的内心情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的鹭洲。”
这四句承接“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吴宫”两句,由“凤去台空”生发而来,“三山”两句,则为“江自流”作形象化的写照。
吴宫,指三国时吴国孙权所营建的宫室。晋代,指东晋。衣冠,衣冠人物的省称,指官僚贵族。这两句诗是说,当年吴宫中那些竞繁争艳屿奇卉异草,早已湮没于荒凉小径,晋国那些声势煊赫的豪门望族,也只留下一座座古冢野坟。
有人说,凤凰台建造的时代刘宋在东吴和东晋之后,这样解释岂不是把历史颠倒了吗?我们说,作者创作本诗的意图只是借凤凰台发怀古之幽思,并引以为今日之借鉴,他并不是想写历史论文,所以,不论是刘宋时的“凤凰”,或是“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都可以一概看作六朝事物。
这样理解,才是李白这两句诗的真意,那就是:曾经繁花一时的六朝,终因统治者的宴安耽乐而转瞬即逝了,这正如凤凰台再也见不到凤凰一样,是多么令人感伤呀!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同三、四句都是写景,又同为景中寓情,但侧重不同。前两句主要是从虚处勾引起怀古之心,回顾以往历史。这两句是进一步从实处导发出伤今之感,面向诗人当时的现实。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饱蘸浓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精致而雄浑的南国山水图。你看,水天一色,浩瀚苍茫,远处三山的峰峦,在天边的云海中,似隐似现,宛如三两美女,轻披纱巾,羞于将她们俊俏秀慧的姿容完全呈露出来。秦淮河在白鹭洲分水,象两条银白色的闪亮抖动的飘带,蜿蜒着向远处伸去,使被它围抱着的白鹭河格外显示出碧玉般的青翠。
远山近水,仪态万千,深浓浅淡,色调谐美,这就是李白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水乡风光。诗人把这样的优美风光描绘入诗,我们不正是从中听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烈赞美的心声吗?
诗人笔下描绘金陵景物的壮观,目的是为了同已经消失了的“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对照,引古为戒。六朝遗迹犹存,往事可鉴,执政者如不从前代的兴衰吸取教训,那就要重蹈覆辙,国家和人民都要蒙受灾难,又会重演“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的悲剧。想到这一切,又是多么令人担忧呀!
于是诗人焦急而痛苦地吟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所谓“浮云蔽日”,是指李白因被奸臣谗害,致转徙江南,从吴越西望京都,触景伤怀,遂生忧国之“愁”。因此这里所说的“浮云蔽日”,即是指蒙蔽皇帝的李林甫等权奸佞臣。
李白曾供奉翰林,参与起草一些诏诰攵件,诗人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了,但由于玄宗后期变得昏庸衰朽,奸相李林甫等把持大权,政治日益黑暗,国事日益不堪。这就使他的理想同现实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由于时代的局限,李白不可能把斥责的矛头直指皇帝,而只能对皇帝身边的奸佞发出猛烈的抨击。
全诗以这两句结束,直抒胸臆,是写景的归宿,同时又以“长安不见”暗点“登金陵凤凰台”的题目。说是写景以归宿,因为三、四两句景中隐情、含怀古之心;五、六两句景中寓情,寄伤今之感。这四句都是通过摹写饱蕴情感的景致,含蓄地把诗人的心声告诉给读者。
但诗人不论怀古或是伤今,都是以现实时势为出发点。加以李白性格豪放不羁,政治上又坚持蔑视权贵的态度,所以,这四句诗之后,他不能再用弦外之音冷静沉着地借景抒情,而以悲愤的语调,直斥那些“蔽日”的“浮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写景和写情的统一性。试观此诗,从首句到未句,句句有景,但又句句含情。一至六句以写景为主,情随景生;七、八句以写情为主,景附于情。整首诗情融于景,景合于情。
李白这首诗结构谨严、音调谐婉,更吸取民歌手法,语言显得圆转而流畅。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首作品,仍然表现着豪放飘逸的风格特征。《登金陵凤凰台》,不愧为千古登临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