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集美学之大成,蕴含丰富的古典色彩艺术信息,“金陵十二钗”中,黛玉的“黛”、宝钗的“金”、湘云的“缃”,元春的“赫”,迎春的“黄”,探春的“杏”,惜春的“雪”,巧姐的“红”,妙玉的“素”,凤姐的“橙”,李纨的“纨”,秦氏的“玄”,而“又副册”中晴雯的古典色彩艺术象征更是趣致盎然,且来看看。
一、情书
晴雯,谐“情文”。宝玉被贾政笞挞重伤,为安慰黛玉,他特让晴雯深夜送帕,晴雯一头雾水,送几条用过的旧帕何解?黛玉却明白,晴雯传帕,以帕传情。晴雯其人,不就是无须书写的“情书”吗?晴雯的古典色彩信息:粉紫,相当浪漫的色彩象征。
粉紫,谐“粉纸”,无须书纸的情信,宝玉对晴雯无比信任,特地支开袭人让晴雯送帕。黛玉心领神会,皆于宝玉预料当中,可想而知宝玉为此妙计多么的得意,疼痛也减轻不少,相应地,对晴雯这个忠实粉丝也是多么的喜爱。
晴雯因宝玉与袭人的苟且和袭人的自以为是而生气,为博红颜一笑,宝玉纵容晴雯撕扇,“撕扇”不就是“粉纸”吗,千金宠粉之举,也成为晴雯最快乐的时刻,粉紫色的少女浪漫和纯美稚趣充盈了晴雯“心比天高”的人生。
二、判词
宝玉于“太虚幻境”翻开第一个页册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配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这和《石头记》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缘起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对应的,因此就“金陵十二钗”而言,就是“情文”,就是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不仅仅只是“晴雯”。
作品开卷亦云:“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那乌云浊雾,乃泪水模糊了“情文”,对于晴雯,也可理解为“诽谤”,拨开周围的“乌云浊雾”,她着实是一个冰清玉洁、心高气傲、口齿犀利、技高一筹的女子,其本质与黛玉颇为相似,故有“晴为黛影”之说。
从古典色彩角度,黛玉的“黛”,是指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黛有黛青、黛蓝、黛紫等色彩,围绕黛玉的紫鹃,很明显指向“紫色”区域,晴雯“粉紫”的色彩象征,亦是互为影射、衬托的。
晴雯判词首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与配画互相呼应。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白天的话,可能出现彩虹,无论彩虹还是彩云,皆转瞬即逝;晚上的话,要见明月,并非易事。
如果说“金陵十二钗”绚丽如天上彩虹的话,那晴雯就是粉紫色那道光影,清丽并闪亮了女子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天空。
宝玉习惯儿嬉,想与晴雯一起沐浴,晴雯婉然拒绝,维护了自身尊严,与袭人、碧痕、麝月的唯命是从形成了鲜明对比;宝玉名贵的孔雀裘不慎破了个洞,由于时间紧迫,贾府乃至整个京城竟无一能工巧匠敢修补,唯晴雯带病舍命出手,她先理出经络线,然后通宵达旦一针一线精心织补,“匠人”精神难能可贵。
三、诔文
晴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后果很严重,直接威胁到生存,“寿夭多因诽谤生”,她被撵出大观园后病逝,宝玉特“杜撰芙蓉诔”寄托思念。
“诔”为古代哀悼文种,主要叙述逝者生平行谊以表哀悼。宝玉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出炉着实有点滑稽,只因小丫鬟胡编晴雯升为芙蓉花神离世来安慰宝玉,宝玉信以为真,特撰文。
晴雯在宝玉身边生活了五年零八个月,离开大观园时才十六岁。虽说为丫鬟,因有贾母器重和宝玉宠爱,实过着如千金小姐般的“小主”生活,平时的工作不过伴陪宝玉长大,负责斟茶递水、针黹女红、衣衬着装、研墨铺纸等日常,打扫、洗衣等工作则由粗使丫鬟和婆子负责。宝玉很喜欢晴雯当书童,他写“绛红轩”就是例子。
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虽为晴雯而撰,却念给了黛玉听,因为奠祭时恰黛玉经过,还提出了修改意见,令宝玉颇为尴尬。
黛玉占花为芙蓉,即木芙蓉,而晴雯的芙蓉为水芙蓉,别称芙蕖,亦即荷花,因为丫鬟见园中池上芙蓉为救宝玉痴症而扯出“芙蓉花神”来。《芙蓉女儿诔》既是对晴雯的悼文,也伏笔了对黛玉的哀思,甚至伏笔了对金陵十二钗乃至大观园中不幸辞世女子的哀思。
《芙蓉女儿诔》是“多情公子”宝玉悼念晴雯的荒诞作品,最终也只能随着奠祭的结束“灰飞烟灭”,“粉纸”也,粉紫色的终极浪漫。正如晴雯“断指甲”赠予宝玉留念,互换里袄表达“止于礼”的情感一样。
晴雯粉紫色的古典色彩艺术象征并没有浓重的悲剧元素,“细玩颇有趣味”,是赞誉美好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