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首关于自我救赎的悲歌评金陵十
TUhjnbcbe - 2025/2/7 3:08:00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电影《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年,讲述了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一群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相继躲在一个教堂里避难,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的感人故事。表达出有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影片与原著相比,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片中也增加了不少的战争场面,但没有太过强调的大场面,希望用战争场面的细节来打动观众。

张艺谋导演对于电影镜头里面色彩的把握一直都是精致到追求极致的完美。《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灰色教堂上的彩色玻璃,雪白肌肤流下的鲜血,神父房间的光线,阴暗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和细腻,都是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富有着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过目即是感动,这也彰显了张艺谋导演的色彩调配的纯熟手法。

影片拥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个是女学生的(旁白),主要充当前期的矛盾冲突和后期的煽情。另外一个是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伪装神父约翰的视角。作为女学生的视角,为电影提供幸存者的证词,也提供了历史叙述的合法性。约翰的视点则是带有普世情怀的国际人道主义,加上国军骁勇善战,这些都与官方在这一段历史上的态度完全吻合,因此此片会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华语电影里,获得内地观众及媒体好评最多的一部。

片中有很多的主观视角,具有很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和代入感。当书娟趴在玻窗上向外偷看刚刚进入教堂的那群秦淮河女人时,偷窥的主观视角配上旁白,立刻将观众带入书娟的角色中、以书娟的主观视角来观察秦淮河女人,这种偷窥的特殊视角也表现出女学生们敏感,畏惧的内心。

一个仰拍镜头,给观影者一种强烈的冲击感。约翰站在教堂的最高处,手执十字红旗,高喊人道主义。虽然力量有限未能让学生得救,但在学生心理,他俨然已是一个真正的神父。外出寻找走失的两名未归的秦淮河女人遇见自己的同伴时,面对最后一张逃出南京的船票的机会,他直言“我不能走,我必须找到她们。”

也让所有观影者重新认识了这个“酒鬼”。影片最后,当书娟回忆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时,秦淮歌曲与秦淮女人的欢笑相伴响起。还是那个彩窗的破洞,还是书娟,还是那群秦淮女人,还是那样叽叽喳喳,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喜洋洋的暖光之下。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暗示着“秦淮河女人”悲惨的结局,却也彰显了她们伟大的精神。她们亦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金陵十三钗》又不仅仅是战争片,它将镜头拉近至教堂,将这场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与光辉通过一帧帧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妓女们救了女学生,也救了她们丢失在烟花巷子里那个纯洁的自己。约翰选择留在了教堂,也留下心中未泯灭的不分国界的人道主义。

约翰开着自己修好的破卡车载着学生们逃离南京,那个动辄言钱的洋人早已无影无踪,战争面前,神父的光辉战胜了贪婪,约翰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救赎。这些“爱与救赎”,像是透过教堂玻璃窗户的光,那么灿烂绚丽,耀眼夺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首关于自我救赎的悲歌评金陵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