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她自己早给出了答案微
TUhjnbcbe - 2025/2/12 18:54:00

红楼未完,关于黛玉的死,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而最被认同的三种死法,一为沉湖说,其次为自缢说,再有便是泪尽而亡。

略谙红楼的朋友都知道,作者不仅擅一手二牍,一喉两歌之事,行文常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更有借人物所作诗词,特别时期的发声等暗示其命运结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力量就在于此。

那么,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前面三种说法,似乎都是有迹可循的。

沉湖说

认为黛玉沉湖而死的读者,多因黛玉所作诗词中知名度最高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而来。某个中秋节,贾府已现出颓败之相,席间黛玉和湘云离开,前往凹晶馆散心,二人面对着清冷的月色,闻着远处传来的幽笛声,互相感怀身世,期间湘云主动提起联句,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直到湘云词穷,不防荷塘掠过一只鹤来,惊了两人一跳,顿时灵感突现,吟道:“寒塘渡鹤影”,黛玉则思索一会,对之“冷月葬花魂”。

黛玉爱花,惜花,更以花自诩,这一句葬花使得多数读者认为是黛玉的诗讖,结合此情此景,故黛玉应是在月色中慢慢走向湖中,结束了性命。

有没有这种可能?其实黛玉早给出了答案。刚搬进大观园时,宝玉曾跟黛玉说道要将花扫了撂在水中,黛玉回道: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一朵落花,黛玉犹怕水糟蹋了它,更何况是最喜洁的黛玉自己呢?黛玉若要自尽,绝非选择沉湖这种方式。

其次是自缢说

在第五十七回,被紫鹃言辞试探后,宝玉情绪受到极大刺激,如头上劈了个焦雷,呆呆走回屋里后“竟死去了大半个人”,袭人手足无措,知道是紫鹃跟宝玉谈过话,忙赶来潇湘馆,竟也顾不得礼数,刚见到紫鹃便质问起来,彼时黛玉在旁边,见情状反常,忙问是何回事,袭人只道:

“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黛玉一听了不得,哇的一声将刚吃进去的药都呛出,紫鹃忙上前捶背,黛玉便推紫鹃道:

“你不用锤,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黛玉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其能接受吊死的证据,而在黛玉的判词中,“玉带林中挂”一句,则被认为是暗示黛玉最终自缢于树林。

然而,如果因为黛玉的判词而认为其最终自缢,便就因字害意了,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已经得知秦可卿自缢而亡,而由元春的判词可以推断其最终被迫自缢,十二人中已有两个自缢,如果黛玉再如此结局,便落入巢窠,俗之又俗了,这完全不是作者该有的笔法,而且如果由此得出黛玉自挂树林,那么宝钗是否就是冻死雪中了?可在第一回中,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中脂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也就是说,宝钗是在对宝玉无限的等待中老去。

所以,玉带林中挂,不过是林黛玉的名字,当然,也有黛玉最终会和腰缠玉带的人有纠葛的意思,譬如北静王。而金簪雪里埋,是宝钗的名儿,当然,也暗示宝钗最终被宝玉所冷落,正应那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以上两种死法可以排除,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泪尽而亡呢?事实上在开篇不久,作者便给出了答案,黛玉就是泪尽而亡的。

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而绛珠仙子前世不过是一株仙草,因得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又受得天地精华才得以幻化成人形,故在得知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后,便主动提出要下凡报恩,这报恩的方式极特殊,其对警幻仙子道: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后来我们便知道了,绛珠仙子下凡后,遇到了前世为神瑛侍者的宝玉,二人初遇便觉得似曾相识,而在后来的日子中,黛玉的眼泪确实只因宝玉而流,一心只牵挂于宝玉身上。到了第四十九回时,黛玉已觉得“眼泪越发少了”,那么到了八十回后,黛玉必将是眼泪枯竭了。

关于黛玉的死,最直接点到的一次便是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还魂》,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牡丹亭》是讲述太守之女杜丽娘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后相爱的故事,醒来后发现是一场梦而已,最终在中秋节中,对柳梦梅的无尽相思中死去。杜丽娘死时无灾无病,全然因为情志失和,抑郁而终。

而根据前八十回多处线索,可以推断宝玉最后离家避祸,譬如在第二十八回,宝玉被冯紫英叫去喝酒,黛玉在后面叹道“阿尼陀佛,赶明儿你回来,我死了也罢”,宝玉至冯紫英家后众人说起一件“大事”,影影绰绰与政治有关,可以想见日后宝玉必定被此殃及。而等宝玉回来时,黛玉已经不在了,应了那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如此情形下,黛玉最终也像杜丽娘一般,在对宝玉的无尽思念和担忧中抑郁而终、泪尽而逝。

1
查看完整版本: 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她自己早给出了答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