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虚渊玄
前段时间,贵州台盘的“村BA”火了,接地气的民众体育比赛成为了抖音热门话题,同时让台盘篮球场成为了全国自媒体打卡点与篮球爱好者的“朝圣地”。
作为篮球比赛最重要的器械,篮球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体育器械产业中重要的细分赛道。只要你打过篮球,或者上过体育课,可能都会听过或见过“金陵体育”这个牌子。
这家诞生于年的体育器材企业,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以球类器材为主的体育器材细分赛道龙头企业之一,并于年成功登陆A股主板。
根据金陵体育(.SZ)年上半年财报,金陵体育上半年实现营收1.7亿元,同比减少0.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万元,同比减少77.93%;基本每股收益0.元,同比减少77.95%。
深耕体育器材行业多年的金陵体育,已经逐渐实现了自己在体育产业的版图布局。
不过,上市后的金陵体育,并未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积极拓展自己的“第二曲线”,仍然围绕自己原有的熟悉领域深耕。
市场不会等待,金陵体育“原地踏步”的同时,投资人却随之而去,这家外号“篮球架之王”的民营企业何以至此?
核心业务过度依赖,走不出篮球场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体育器材供应商,金陵体育成立几十年以来,通过积极为各项球类及综合类赛供应比赛器械及提供赛事服务保障让品牌在行业深深扎根。
从NBA中国赛到CBA、从奥运会到亚运会,从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到国际排球联赛,多项国内外重大赛事都能看到金陵体育的身影。
行业地位毋庸置疑,因此金陵体育在年成功登陆A股主板成为“体育器械第一股”顺理成章。
不过,上市之后的金陵体育仍未摆脱对原有核心业务的依赖。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金陵体育的核心业务一直是球类器材。
公司上市前,年至年间,球类器材的营收占比从38%上升到了60%。
近三年,该项业务仍是金陵体育的主要产业,-年,球类器材实现营收1.98亿元、1.8亿元和2.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9.63%、40.09%和42.11%。
最新的半年报显示,球类器材实现营收万元,营收占比提升到了46.99%。
核心产业的营收占比逐渐回到了上市前的水平,也从侧面体现出金陵体育在企业“第二曲线”开发上的迟滞。
众所周知,篮球架产品的生产成本受上游钢铁、玻璃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近半年来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原材料价格普涨,对金陵体育的生产成本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半年报显示,金陵体育上半年的营业成本为1.19亿元,同比增长8.44%。对此,报告给出的解释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
球类器材业务成本上涨的同时,收入同比却下降了3.81%。
此外,赛事服务业务对金陵体育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大型赛事取消或延后,对金陵体育的营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比如原定于今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亚运会就因疫情推迟到明年,而金陵体育正是本届亚运会官方球类和田径项目赛事器材供应商。
金陵体育年年报显示,赛事服务为金陵体育带来了万元的收入,毛利率高达60.69%。
营收项目缺失及收入放缓也让二级市场对金陵体育逐渐丧失了信心。这一点从半年报“每股收益同比减少77.95%”就能反应出来。
更糟糕的是,金陵体育的高层也“骚操作”不断,让二级市场对金陵体育的信心一降再降。
今年6月1日、2日、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30%。为此,金陵体育于6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经核查,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就在6月1日,金陵体育的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李剑锋与李剑刚分别减持了其所有的金陵转债1.93万张与28.93万张。
5月日27日,金陵体育的三位董事也对其所持的公司股份进行了减持。
接班人带着金陵体育向前跨了一步,但不大
不过,金陵体育能够成功登陆A股主板,除了品牌已有的行业认可度之外,公司创始人早早地让接班人上位也让彼时的资本市场对金陵体育的明天有着不一样的憧憬。
生于年的李家次子李剑刚年刚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就被父亲安排进了金陵体育的不同部门轮岗学习,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以便早日接班。
“留洋派”的李剑刚在与“本土派”的父亲进行过几次“交手”后,逐渐获得了李春荣的认可,并在年代表公司和国际排联主席Graca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剑刚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虽然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我愿意为此付出我全部的心血。”
为此,李剑刚充满信心,并在年就对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击。
不过首次冲击上市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认为金陵体育在经营模式上稍显落后。
由于金陵体育的主要客户集中于政府、学校、体育赛事组织单位等G端或B端客户,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以直销为主营模式的金陵体育的议价权能力不足,毛利易被压缩。
此外,这类客户存在结款方式特殊、周期长的特点,为金陵体育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与存货周转率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这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循环。低议价力导致毛利率不高,同时长回款周期导致现金流不足,这也进一步制约了金陵体育的发展脚步。
因此,看到问题的李剑刚在年首次冲击资本市场之后便对公司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对应收账款更为“友好”的经销商模式的比例。
招股书显示,-年,金陵体育直销模式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2.56%、67.95%、59.81%;经销模式占比分别为27.44%、32.05%、40.19%。
改变了经营模式的金陵体育营收改观显著,球类器材收入占比高于直销模式时的收入占比,报告期内,球类器材毛利分别为41.1%、52.51%、55.33%,高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
接班人的果断助力金陵体育成功上市。
不过,家族企业的性质还是深刻在金陵体育的DNA里。
根据半年报显示,金陵体育前四大股东分别是创始人李春荣(18.96%)、总经理李剑刚(18.84%)、长子李剑锋(16.39%)以及李春荣的配偶施美华(2.62%)。
一家四口合计持股56.81%,而在上市前,该数据为86.10%。
上市后,金陵体育确实在通向现代化企业的路上不断前进,但实权在握的李春荣至今仍未真正“放手”,71岁的他仍作为公司实控人决定这金陵体育的前进方向。
选择躺平,老品牌不选择讲新故事?
对于金陵体育是否在“原地踏步”,除了作纵向比对之外,通过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我们也能看出一二。
泰山体育(全称山东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年成立,从手工缝制体育垫子起步,历经40余年的发展,现在的泰山体育涉及高端体育器材、负离子人造草坪、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冰雪装备、智慧健身装备及体育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泰山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