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13个美女的牺牲
TUhjnbcbe - 2025/2/23 18:10:00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里,我们看到了倪妮青涩的美,看到了一群“下九流”妓子,为了挽救学生毅然赴死的勇气。

她们的风尘与妖娆,纯净的像天山上的雪莲。

透过这一幕幕的光影,我们要去了解这一段历史,去记住年12月1日的南京,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绝人寰的悲剧。

日军的残忍与疯狂,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即便是美国投向广岛与长崎的两颗核弹造成的伤亡,也远不及南京一地。

从年12月开始的集体屠杀,一直延续到年2月的小股屠杀,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总计超过了30万军民被无辜屠杀。

昔日繁华的秦淮古城,短短一两个月,竟成了一片死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尸横遍野,望去就是一方人间地狱。

这绝不是审判法庭上那些恶性累累的战争犯所辩解的部分士兵的失控,分明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

85年过去了,那些逝者都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烟中,而那些幸存的老人,也在岁月无尽的苦痛中一个个的离去。

截止到年5月,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数量定格在“56”。

已是白发苍苍的他们,还能熬多久,至死能等来日本政府一句真心的道歉吗?

可是他们依旧在苦苦地坚持着,只为那30多万冤死的亡魂,只为那一段凄惨的历史不被湮灭。

屠杀,只为了给刽子手取乐

如果死亡是一刹那的痛苦,那么年12月以后的南京,连这样的痛苦都是一种奢侈。

在街头走过的民众,会被突然的枪杀,几千个放下武器的士兵,被绳子串起来,倒在机枪的扫射下。

骂声、求饶声、哭泣声、哀嚎声,在高速穿行的枪弹声里,混杂成一副人间炼狱图,再高明的画家,恐怕也描绘不出那样的场景。

一个个瘦弱不堪的男人,被当成日本兵练习刺杀的工具。

一个个妇女,就成了日本军医活体解剖的“最佳模具”。

哭泣的婴儿被挑在刺刀上,母亲被一大群畜生按在地上侮辱。

大肚子的孕妇也没有逃脱魔鬼的毒手,被侵犯后,肚子里的孩子硬生生的用刺刀剖了出来,一尸两命的惨剧随时都在发生。

南京再也听不到吴侬软语的呢喃,除了刺耳的八格牙路,就是死亡的惨叫。

实在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南京遭受的摧残,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里,都是暗无天日的血泪。

被日本国内报纸吹嘘为“皇军英雄”的日军战犯野田毅和向井敏明,约定谁先砍下个中国人的头颅就获胜,奖品是一瓶葡萄酒。

年12月13日,向井以砍杀人“获胜”!而野田因为“军刀卷刃了”只杀了人失败!

两人因为无法确定是谁先杀满的人而争执!于是再次约定:重新比赛,看谁先杀满人!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刽子手的玩笑里,连一颗草芥都不如。

人性如果拿来形容他们,就是对于这个词语莫大的侮辱。

女性成了这个战场的玩物

据相关统计,在日军进入南京市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约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

上到六七十的老翁,下至不满10岁的幼女,都没有逃过这些畜生的欺辱。

日本兵大白天闯进老百姓家里,光天化日之下就对女人实施暴行,为了满足他们的变态欲望,有的强迫这些女人的丈夫、孩子观看她们受屈的经过。

甚至还强迫公公和儿媳、父亲对女儿发生不伦关系,而他们就在一旁得意地狂笑。

很多妇女被奸淫后又遭屠杀、毁尸,惨不忍睹。

而那些幸存的女人,被带到日军军营,充当起了侵略者的“慰安妇”,日夜遭受无休止的侮辱。

与她们身心所受的折磨相比,死亡反而成了一种解脱。

有一部纪录片《三十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是一个“慰安妇”幸存者的讲述,更是无数受难女同胞的悲歌。

它是国家的一块伤疤。

韦绍兰,24岁时被日军掳走,噩梦从此伴随了她一生。

耻辱也跟了这个无辜的老人一辈子。

镜头下的她,只是平静地做着一些平常事,煮饭、洗衣服,瘦小的身子还能挑起重重的一担水。

她会在每月固定的日子,佝偻着身躯,慢慢走过田间地头,走出藏了一辈子的村子,走过石桥,去领那30块钱的低保。

她跟“日本”儿子相依为命,战争给她留下了满身的疾病和千疮百孔的心,却唯独没有拿走她对这人世间的爱。

谈到自己的遭遇,她说这“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

可是不停颤抖的双手暴露了老人的无助,恐惧是她一辈子都不能消磨的伤痕了。

老人说着说着就哭了,之后就是长久的沉默,一张皱纹丛生的脸庞,一间低矮的老屋,就是韦绍兰老人不会太长的余生了。

据记载,从年到年,被日军蹂躏的女性高达20万。

截止到了年,这部纪录片拍摄前,幸存者只剩32人。

而到了年,幸存者只剩下了16人,其中还包括新确认的三位湖南奶奶。

这些老人大多都是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她们苦了一生、痛了一生。

这个数字也终将归零,可是历史不该被这样匆匆的遗忘。

遗忘是可怕的病毒,它正在毒害着我们后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的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照样得再犯前人的错误。

南京的惨剧,是侵略者无可辩驳的罪行,可是从作恶那一天起,直到今天的日本,却从未有一刻对于战争和恶行的反思。

他们想尽办法的为罪行辩解,公然参拜供奉着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于中国受害者的诉讼置之不理。

如果说,他们试图湮灭的历史正在一步步地远离着我们的年轻人。

那么对于历史的忘却,就是对30多万遇难同胞又一次的伤害。

有个起名"无限派_"的网友,多次发表耸人听闻的精日言论。

公开叫嚣侵华日军的累累恶行都是造谣,"本人祖父是无锡人,昭和12年完全是一片祥和,日本军队是威武文明之师。"

该网友的个人信息栏显示,他是江苏南京人。

此前微博网名叫“司波达也太君”得“精日分子”,多次在四川省绵阳网警的微博账号评论区下发布违法言论,最终引发众怒。

“安倍首相是我亲爹。”

“这就是命不好,生在了错误的国家,结果只能拥有悲惨的未来。”

这位“精日分子”在寻根问祖,认日本安倍首相为”亲爹“之余,还不忘发表“台独“言论。

“统一后中国警察会欺负台湾人民,所以台湾人民拒绝统一!”

“哪条法律不许说台湾国了?”

他仿佛浑然忘记了,就是这个他口中看不上的国家,让他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那个不搭理他的“亲爹”,正在战犯的牌位前下跪磕头呢。

如果说普通人的精日是一块恶心人的狗皮膏药,那么那些所谓的高知分子,绝对算得上让人深恶痛绝的“牛皮癣”了。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女教师宋庚一,在课堂上公然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甚至认为不应该永远去恨,而是应该反思战争是怎么来的。

这个腔调让我想到如今流行的“受害者有罪论”。

意思就是被侵略被屠杀都是我们自己的错,日本人是来拯救我们的,这不就是“大东亚共荣圈”的范本吗!

这样的为人师表,会把学生们的思想带向何处。

原湖北大学教授梁艳萍,她以“漫游者粒子”为网名,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兴风作浪。

铁证如山的南京惨案,到了梁艳萍的嘴里,却成了欠缺证据、不可信。

理由就是我国拿不出南京本地户籍以及军籍、流动人口等信息,所以日本人不承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的年轻人甚至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对铁一般的事实置若罔闻,转而去同情、去追捧曾作为施暴者的日本呢?

年轻一代喜欢日本文化,漫画、动画片都成了他们热衷谈论的话题。

女孩子们以穿和服为荣,丝毫不觉得这身衣服背后意味着什么。

高精分子则醉心于日本的山山水水,祖国有千姿百态的五岳奇观,他们不以为然。

却对矮如土丘的富士山奉若神明、不吝赞美。

仿佛日本什么都是好的,连空气都比中国的香甜。

没看到日本球迷在世界杯捡垃圾都被咱们的网友大捧特捧,丝毫忘记了鲸鱼被大肆捕杀,日本年轻人谈起南京大屠杀那一脸的笑容。

好像几十年前的惨剧,就只是被她们用来调笑的一句话,30万冤魂,不过就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

后记

曾看过一句话说:原谅是容易的,忘却则是困难的。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可是总会有痕迹留在过去。

那些刻骨铭心的痕迹,是一个国家、民族不该忘却的记忆,是需要国民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东西。

遗忘是面对仇恨的态度,可是如今的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替那些先辈们说原谅。

85年了,接近一个世纪,他们连一声真心的道歉都没有等来。

如今南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玄奘寺供奉起甲级战犯的牌位,樱花祭举办得如火如荼。

“开拓团”的纪念碑堂堂正正立在白山黑土的东北。

这一切的一切是闹剧?还是对于历史可悲的亵渎?

如果她们都看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又会作何感想呢!

#情感点评大赏#

我是

飞鱼说情感,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13个美女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