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所体现的那种以死捍
TUhjnbcbe - 2025/3/5 19:42:00

《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表面上是反对性别暴力的,但讴歌了以死抗争暴力的行为,所以应该视为反面教材。战争这种暴力的极端形式中,占领者对占领地女性的强奸,是性别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对中国女性的强暴,一直是令国人羞耻与愤怒的话题。《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便在此背景下展开。

教会学校的13个女学生,面临被日本兵强奸的危险。躲进教堂的13个女性性工作者,挺身而出,自己代替那些女学生踏上了日本人的汽车,与此同时神父帮助女学生们逃离南京。整部影片是“民族气节”的大背景下,誓死保卫“贞操”的故事。当日本兵冲进教堂之后,女学生们奔跑,拼死抵抗日本兵的性侵,甚至跳楼自杀;回到性工作场所寻找耳环的性工作者,被日本兵强奸时,还要咬日本兵,不惜牺牲掉性命。这时,无论女学生,还是性工作者,她们都是在“以死抗争”的。

生命最重要,任何时候都应该将生命放在第一位。而影片中的这两组女性,先想到的都是要保卫“贞操”不受损。如果说,这是因为对外族侵入者的仇很,是“民族气节”的表现,那笔者认为这种“民族气节”也是不应该受到鼓励的。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平民不应该受到暴力对待,同理,他们也不应该为了“国家尊严”就牺牲自己的性命。他们有权利、有理由“苟且偷生”,只不过这种权利经常被视为不够“爱国”。

现在很多人认为遇到强奸犯时,机智地虚以奉承然后逃脱,是明智的。但是,如果面对占领者呢?能够表面迎合,保存生命,不同样应该被认为是机智的吗?施暴者与受暴者的身份,没有改变;强奸与性别暴力的性质,没有改变;都应该同等对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保护受暴者。国人间的强奸,与被外国人强奸,与战争期间被侵略者强奸,都是强奸。在笔者看来,我们都应该提倡生命第一位,不要以死抗争。但至少,影片前一阶段,女学生和性工作者的“贞操”还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当日本兵要带走13名女学生参加演出的时候,大家都清楚,她们可能难免被强暴。这时,性工作者们站出来,要代替女学生去。“我们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她们怎么办?”“就算她们回来了,还活得成吗?”“贞操”在此时出现分层了。女学生们还是处女,她们的贞操更“高贵”,因此是需要保护的:性工作者们不是处女了,她们没有“贞操”了,或者“贞操”已经“贬值”了,所以可以牺牲“低价值”的“贞操”,去捍卫“高价值”的“贞操”。这本身就是对“贞操”的捍卫,同时似平也是有民族气节的表现:不可以让日本人得到“高价值”的贞操,应该用“低价值”的贞操去骗他们。此时,贞操似乎被等同于处女膜了。

但是,“民族气节”这块遮羞布还是不能放下的。所以,性工作者们每人准备了一块锋利的镜片藏在身上,她们说:“绝不能让日本人再糟蹋我们的身子。”所以,她们还是准备以死保卫“贞操”的。影片中性工作者中最具话语权的白墨对神父说:“13岁前,我是一个好女孩。”13岁发生了什么?原来是被继父强奸了。但奇怪的是,继父是施暴者,是坏人,你只是一个受暴者,怎么你就不再是“好女孩”了呢?这种对被奸者的污名,恰是支持影片中女性们以死保卫“贞操”的原因吧。被奸后的白墨后来进入性工作领域,从事性工作的女孩就不是好女孩吗?主流社会对所谓贞操的捍卫,其实一直是与对性的污名和排斥捆绑在一起的。

整部影片强调着对被奸者的污名。为什么女学生们被认为受强奸后便“活不成”?杀死她们的不是强奸者,而恰是这种“贞操文化”,以及与此形影相随的对被奸者的污名!这种污名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特别是被外国占领者强奸的女性,更是被污名的。仿佛她们不再是受暴者。但按反性别暴力的理念,我们要说:被强奸不是你的错!无论是被继父强奸,还是被外族占领者强奸,都不是你的错!我很担心这部影片对女性的价值导向。她们可能没有机会面临战争,但有些人可能会遭遇强奸。我们是在教唆她们以死抗争吗?这样的贞操观,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的电影再如此弘扬它,无论是否有“民族气节”这块遮差布,在笔者看来都有施暴的嫌疑了。因为它倡导的“贞操观”本身,是对不符合这一观念的女性的暴力。欢迎大家尽情讨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所体现的那种以死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