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词满江红,满江红词牌的演变,以
TUhjnbcbe - 2025/3/9 13:12:00

《满江红》的歌与词,起自民间的小调,最终汇成不朽的爱国壮歌

三十岁那年,有段时间赋闲,家里正好有台古筝。但是我没有专门经过培训。夏天窗外有暴雨,气候郁热沉闷,于是就在古筝上试着划拉几下,很出巧,古筝的低音厚弦,正适合《满江红》的第一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一个下午就在第一段旋律里慢慢划拉,那顿挫深厚的弦音,自带震动,如同天然的龙吟,非我力,而是自成一种浑厚磅礴的心曲之美,让人百感交集。

因岳飞而流传至今的《满江红》,无论作者是不是岳飞,都应该是古词,那么这首《满江红》的曲子,是不是古曲呢?我希望是。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专家和研究者,做了厘清,这首曲子,并非古曲,而是在上世纪初,一位名叫黎锦辉的音乐人所做,他是为了元代萨都喇的一首《满江红,金陵怀古》,而谱曲。但是有着深厚民族音乐功底的黎锦辉,用民族音乐的旋律,谱出了《满江红》。《满江红》的词牌,长短句相间,历代填写《满江红》词牌的名人名篇不计其数,为人喜爱,就是因为这种词牌的格式,本身就能够容纳很多内容,包含情感的跌宕起伏。所以填词难,作曲更难。所以这里首先致敬,这位音乐前辈。

黎锦辉的《满江红》,本来配元代诗词作家萨都喇的《满江红金陵怀古》,但是正是因为旋律和词的长短吻合,且据有极强的感怀和抒情性,被民族音乐家杨荫浏移植到岳飞的《满江红》上,不仅毫不违和,反而词曲相得益彰,在当时爱国运动下,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广泛传播。基本现在流行的《满江红》曲谱,大部分保留着黎锦辉所作的原貌。

我谈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这首曲子不好,而是说,这首曲子太好,是时代轮回,是千百年来的自发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在国家低迷时代,一个共振历史过往,用音乐延续精神心曲的重大的作品。所以这首曲子里,既有民族音乐的深厚传承,也就是被人感叹的古意,也有极强的时代感召力,在上个世纪初,巨大震荡期的多难中国。

谈完了现行《满江红》的曲子,来谈谈古代的《满江红》曲子。

有人说古代的《满江红》曲谱,流传下来没有?

答案是没有。实际我很希望能找到《满江红》的古谱,就像红楼梦林黛玉手上拿着一本古代的琴书,上面固然没有音乐的时长,但是会有手落在哪根弦,哪个位置,可以判断音阶。

但是没有。

这也说明宋词很多词牌的前身,包括《满江红》,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是靠民间艺人手手相传,并且不断修饰演变,而成为流行的旋律的。

一种说法是,唐朝白居易时代,他在杭州苏州做官,那里的民间小调,很美,白居易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配上江南流行的旋律歌唱,这种旋律,就叫满江荭,满江虹,满江红。

一种说法,是江南水草在春夏变红,十分壮观,有一首旋律,就是歌唱这种美,而后这种旋律,叫满江红。

不过到了宋朝,文化活动更多更繁荣,曲子也偏向拉长,容纳更多的表达,一咏三叹,节奏舒缓,适合抒情,过去的小调子被扩充拉长。

到了北宋柳永时代,这个怀才不遇的才子,喜爱民间的音乐和热闹,自发投入其中,结果正是这种浪漫,导致仕途不第,因为皇帝觉得他不务正业。直到暮年才登进士榜。那么多年的苦闷和漂泊,让他有了另外一番成就,就是写抒情歌词,由身边的伶人传唱。结果这一传唱,就诞生当时很多名曲名词。比如《雨霖铃》《满江红》。

不是因为这些词牌不存在,而是因为有柳永的助力,这些词牌,从旋律的角度,拉长,重叠,有高潮,从歌词的角度,唯美,抒情,适合表达更深切的情感。

所以宋朝流行的《满江红》曲调以柳永以及他的《满江红》为代表作,红遍大江南北。

是有曲有词。

熟悉的旋律,总会有人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文字,唱出自己的歌。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宋朝几乎所有的名家高官,都填写过《满江红》。而且《满江红》并且在韵脚上一成不变,有平有仄。这让现代很多学诗词的人,都困惑,我们写诗词,尤其写词,一个韵脚错误,就有人抨击,何以他们如此随意?

答案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于,宋词在当时,主要是配合乐曲,以表达情志和情怀。

来看看苏轼吧。

47岁的苏轼贬谪黄州,带着他的侍妾朝云。有天朋友董毅和他相会,对方写了一首满江红,他让自己的音乐侍妾朝云,就着对方的词,歌唱满江红。  当然他自己也写了一首,自然还是朝云演唱。那么在同样的旋律下,就要看歌词的表达内涵和演唱者的表演诠释了。

这个中间,也未必是完全按照柳永词作的平仄规范来,但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怀和深度是最完美的,而且音乐和词作之间,是一种鲜活的即时共振。

这也就是流传到后世的《满江红》词牌,有无数的变体。

当代人写诗词,也要注意,在已经消失了音乐的背景下,依据某一词牌填词,忌讳的是拘泥。

古人尚不拘泥,你就不要食古不化。

我谈的是满江红这首曲子,在宋朝极有生命力。

《满江红》的词牌,正是因为长短相间的句式,可柔婉,可慷慨,而辛弃疾显然是将《满江红》写得极为有音乐阔度的词人。就算是没有音乐,那里面高低起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也让后人感叹文字本身的美好。

然后现在是正题。

岳飞写过《满江红》没有,《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是不是岳飞的作品?

在岳飞之前的北宋,音乐和词紧密相关,士大夫文人多有《满江红》词作流传,尤其苏轼的注脚,让我们得知当时的歌舞是一种正常风尚,歌女伶人唱一曲满江红,实在正常不过,区别在于,他们是在什么场合,演唱谁的。

而且随着宋朝文化活动的繁荣,填词配唱,是宴会上高雅助兴的娱乐,不在局限是民间小调,官场的庆典,也往往有伶人的参与,官场的宴会,自然少不了词牌助兴。

在岳飞之后,南宋,辛弃疾,陆游都写过《满江红》,且《满江红》词牌盛行不衰。

所以岳飞,他必然听到过《满江红》,如果他能写诗词,也必然填写过。

只是由于岳飞的身份,以及身前死后,被打压很多年,他的作品不被正式流传或者湮灭。

而随着南宋的灭亡,他的事迹和文字又再一次淹没在历史中。

所以我们看到的两首岳飞的《满江红》,是明朝徐阶编录的《  岳武穆遗文》里。

在阅读了很多首宋词《满江红》后,我其实相信,这是岳飞的作品,或者说,这是最接近岳飞时代的作品。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宋·岳飞满江红《其二登黄鹤楼有感》

31岁的岳飞,上书皇帝《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提出收复襄阳六郡,获得许可,但是朝廷又加上了限制条件,只收复六郡,不能提北伐,不能提收复汴京。

岳飞出战,凯旋而归。

33岁的岳飞,封为武昌郡开国侯,站在黄鹤楼上,意犹未尽。因为他想的是最好趁热打铁,尽早收复失去的北宋国土。

青年的将军元帅站在黄鹤楼上,北望极目风烟。

那北方的中原,在望眼荒烟外,一定有很多城廓。

曾经的汴梁的春天,花朵繁茂,柳树成荫,掩映着雄壮巍峨的宫殿。那万岁山前,太平景象,现在却是兵荒马乱,蹂躏这远方的京城。

战争使得将士的鲜血擦亮了刀剑,国破使得人民的尸体堆满了道路。

我感叹江山依旧无情春色,但是想得到北方,千万村子荒凉死寂。

我什么时候能够带领精锐的部队,策马扬鞭打过黄河去。

到那个时候,我再站在黄鹤楼上,才算真正的意平啊。

这首词从文学性来讲,是不够雅的,但是正是这种不够雅,花遮柳护,凤楼龙阁明显的俗语,才更接近常年战争中那种粗粝,有种真正现实中的英雄草莽气,军人气,更切合岳飞青年将军那种略感压抑的状态。

所以我说,这首词,很可能是岳飞的作品。

当然这不可能是要歌女伴唱那种形式,因为里面有碍语,在不能谈及收复汴京国土的当时,一鞭直渡清河洛,也算是很让人联想的句子。

这是一种情怀和心声。

如果是岳飞的,那也是他的后人保存下来的。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  《满江红写怀》

这是自明朝之后,流传甚广的岳飞的《满江红》。

是不是岳飞写的呢?重要,又不重要。

为什么说重要呢,因为人们多么想看到英雄自己的高歌。

而这首词,刻画了一个英雄,表达了英雄的壮气和情怀。

怒发冲冠,萧萧水寒,以仰天长啸的姿态,随时应战,因为背负的是家国耻辱,血泪仇恨。像一条青色的巨龙,为了国家,愿意化作旋风,呼啸席卷北方。

我愿意驾着战车,雪国耻,用凯旋来报答我多灾多难的祖国。

这是一首战歌。问我有多么爱国,我愿意捐洒出我的热血。

在国家和民族经历屈辱和灾难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慷慨和豪迈。

而岳飞无疑是这种情感这种精神的一个符号和象征。

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但是,也是最接近岳飞那个时代的作品。

我说的时代,有宽泛性,也有特定性,就是可能是岳飞同时代的作品,也可能类似岳飞时代的作品,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

从英雄的角度,英雄并不需要写很多高亢宏大的文字,因为他本身,就是,就存在。

英雄不必要写自己怒发冲冠,那是英雄的成长期。

真正的英雄,他的壮怀在紧锣密鼓的战争里,他的激烈已经是他的日常,他或者已经感受不出那种鲜明,但是在他人的眼中,自带气场。

英雄走过万水千山,等闲一笑。

但是这是一首描写岳飞,描写英雄壮烈慷慨的爱国好词。

它感召呼唤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去爱国,去书写最值得的青春。

它可能是岳飞时期,他的文化幕僚的作品,可能是明朝在国难当头,爱国主战人士的一种热血情怀,也有可能是追慕岳飞生平的人,写出的关于岳飞的壮烈慷慨的一生。

八千里路云和月,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首词,不是岳飞的,但是它就是岳飞,是岳飞以及千万爱国热血人的一种情怀,一种豪气,一种愿望,一种最宏大的爱国精神的提炼。

那么和岳飞的上一首词不一样,这首词,是可以歌唱的,虽然满江红的古曲早已经湮灭,但是有理由相信,在宋朝,在明朝,这首词,有着本身极强的音乐性,和音乐的满江红一起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那么到了上世纪初,配上新民族音乐的《满江红》,再一次以音乐和词结合的浩大震撼之美,长久流传。是我们的爱国之歌,是战歌,是岳飞爱国精神的永恒不死。

有无数的英雄,真正走上八千里路云和月,用最真诚的生命,实践爱国。

满江红的,是满江春夏水草,是绚烂朝阳和夕阳,是生命的绽放,是用生命爱着国家。

愿望这两首标注岳飞所做的《满江红》不朽,愿望歌声永存。

那起自民间的,最终化作每个人心海浩歌,每个人践行的脚步,前仆后继,中华永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满江红#

正月梅花盛放美诗七首:日照一团都是雪,只见花头不见枝

正月初八谷日古诗六首:谷日晴明好,丰年信可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词满江红,满江红词牌的演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