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在成名作《羊脂球》中,塑造了妓女羊脂球这样一个出身下贱,心地却善良的女性。在同车的上等人们饿肚子的时候,她拿出了食物与他们分享。她为了大家的利益,将自己的身体出卖给普鲁士军官,却被上等人们集体鄙视和唾弃。
身份的高低与品行的善恶,在这个故事里有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同逃亡的10人当中,只有一个妓女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人性的善恶总是隐藏在衣冠楚楚中,平时无法一窥端倪。在某些面临生死的关头,人性才会赤裸裸地显现出来。
严歌苓笔下的金陵十三钗,就是与羊脂球一样的人,那些平时被践踏到泥土中,似乎全身都带着肮脏和不堪的女人们,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飞蛾扑火般地毁灭了自己。保卫了曾经视她们为污秽的女学生们。
83年前那些充满着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无数的生命灰飞烟灭。沉重的历史扑面而来。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踏着满城的汽笛声缓缓进入脑海。
一、从自我增强效应,分析女学生们具有的道德优越感
自古以来妓女就被视为一个低贱的职业,往往被打上不道德的标签。良家妇女在面对风尘女子时,总是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认为自己更清白,更高贵。这种道德优越感在电影中一群在教堂躲避日本兵的女学生身上尤为突出。
当一群花枝招展的风尘女子逃进教堂时,女学生们既羡慕她们风情万种的仪态,又嫌弃她们肮脏。
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无疑是人类本能。在青涩的女学生眼中,这些在风月场中打滚的女人成熟而妩媚。精致的妆容,凸凹有致的身材,娇媚的声音,恰恰是完美的成年女人的标志。这让她们艳羡,就像小女孩迫不及待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偷用妈妈的化妆品一样,好奇和审美敏感常常不遵从理智的指挥。
而妓女这个职业,在社会和舆论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在女学生们心目中是不干净的代名词。于是,她们守住卫生间,禁止妓女们进去洗澡,似乎要守住她们心中那一方净土。这种道德上的自我增强效应会降低双方合作或向他人妥协的意愿,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导致偏执,甚至最终带来暴力,产生冲突。
日本兵的闯入制止了双方冲突的升级。更大的危机到来了,在生存危机下,道德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二、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玉墨的选择
妓女们躲进地窖。女学生仓皇逃窜,却特意避开妓女们的藏身之所,避免了玉墨等妓女的暴露。这也是玉墨后来得以做出替她们去死的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知恩图报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战士李教官将一个未成年却受重伤的男孩送进教堂,并叮嘱妓女们保护好女学生,原本可以撤出南京城的战友们,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学生阵亡的。玉墨内心不由得被同龄人的义举所触动,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日本兵要求女学生们集体去唱歌,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女学生们为了避免遭受凌辱,爬上教堂的钟楼,打算跳楼自尽。
玉墨和妓女们终于在这个紧急关头做出了抉择,她们打算假扮成女学生,替她们去被凌辱,被虐杀。
玉墨知道了了同伴豆蔻被日本兵侮辱惨死后,看着未成年的学生们,想起自己第一次被迫接客就在她们这个年纪,她心疼怜悯女学生们要遭遇到的不堪,恰如怜悯曾经幼小的自己。保护女学生就是保护曾经的自己,共情让玉墨下了最后的决心。
于是,这个故事被一群低贱的妓女赋予了圣洁的光环。当她们重新穿起学生装,剪成齐耳短发,曾经受过污辱的身体似乎变得干净起来,虽然明知是要赴死,而且是备受折磨的惨死,妓女们却很享受这临死前的时刻,童年的梦想又回到她们心中,走向死亡的过程宛若新生。
报恩、被同龄人义举所感动、共情、新生,这四个细节让玉墨最终做出了决定,即使她明知道面临的是死亡。
三、尾语
法国作家纪德说: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然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的心灵的表现形式。
妓女们说:“贱的贵的都是命。”
玉墨在做出抉择时,并没有考虑值得不值得,什么东西都不值得用生命去换。人的本性总是在紧要关头才能展现出来,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人模狗样的文明人,背地里做的勾当未必就比妓女们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基本素质。
严歌苓的书总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沉闷压抑。而张艺谋却又喜欢热烈的大红大绿的色彩,那教堂的彩色玻璃和妓女们鲜艳的服饰是老谋子的典型风格。二者结合,带给我们一种更为浓重的悲伤感觉,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乱世中,悲剧每天都在发生。
珍惜和平时代,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