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十景区位图
今天是重阳节,在众多重阳诗中,
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质朴自然,堪称重阳诗词中的典范。
在古代南京,重阳登高是自古相沿的传统,
最初是为了辟邪,
后来人们更多地以此祈愿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在传世名著中多有记载,
《世说新语》中写道“九月九日温游龙山,
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
《儒林外史》亦有“余有达无事可做,
就去南京拜访杜少卿……时值重阳,
登高饮酒作诗作乐”。
可见重阳节登高是极其重要的仪式。
东晋时,南京已有登高之俗。
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说:
“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
南朝齐武帝于永明四年(年)重阳节那天,
率领群臣到南京东郊孙陵冈(今梅花山)登九日台,饮菊花酒。
后人亦竞相效仿来此,人流如织。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商飚别馆”指的就是此处。
明清以后,因钟山为皇陵禁地,
南京人的重阳登高处逐渐成为:
城东幕府,城南雨花,城中鸡笼,城西清凉。
《岁华忆语》载:“金陵人九日登高,北则鸡鸣山北极阁,
南则雨花台,要以登雨花台者为最多。
携佳茗,湖雨花泉品之”。
《清碑类钞》也载(雨花台)“山之麓,茅屋三槽,
茶档竹具,可供游人休憩”。
《南朝佛寺志)载:
“每当丛桂盛开,游履咸萃.煮茗剥栗作登高之会心”。
清凉山的清凉台(翠微亭)自南唐起,
就是登临怀古、远眺大江的名胜佳地,
武侯驻马,乾隆题诗。
城北幕府山登高。幕府山在南京西北方,
临江矗立,延绵起伏,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风光无限。
幕府山东面,沿江有石灰岩山岭,
明洪武年间在山旁建有观音阁,故名观音山。
至明英宗时,因阁建寺,后成为南京一大古刹。
因其绝佳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幕府山成了重阳登高最佳选择,
“幕府登高”也入选“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雨花台重阳登高佳处是木末亭。
重阳节登高,雨花台者为最多
而位于雨花台的高座寺是城门外位置最高的一座寺庙。
南京在古代有着南方最大的科举考场一江南贡院,
考生们为了讨个好彩头就会去高座寺祈福高中。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中“雨花闲眺”,
历史记载,高座寺古有九月丛桂开放,
那时的高座寺高朋满座,
"九月重桂开放,剥粟品茗做登高大会"
一办就是一个多月。
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雨花闲眺(来源:石头史记)
民国诗人曹经沅曾两度主持南京九月登高雅集,
一次是民国二十二年(年)的癸酉九月清凉山扫叶楼登高,
第二次是民国二十三年(年)的甲戊九月招客鸡鸣寺豁蒙楼登高。
登高回来,有的还要到澡堂泡个澡。
《十二月品茶歌》渊道:
“九月里吃茶菊正*,登高佳节是重阳,
登高还是吃茶好,眠眠坐坐两无妨”。
登高回来在澡堂里喝喝茶,聊聊天,
睡个觉,生活更觉惬意。
传统节日里常伴随着特定的节日食俗,
重阳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食俗是蒸重阳糕。
《随园食单》中记载,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
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重阳节吃重阳糕据说是由登高引申而来,
重阳糕插上重阳旗,吃完糕后,
人们把重阳旗拿下来插在大门上,或者竖立在院子中间。
(来源:网络)
据江苏省华夏民俗研究协会、民俗学家季曲康介绍: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也是南朝时在南京形成的。
据《南齐书》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精武励志,
曾在后湖(今玄武湖)大规模演练水*,
刘裕还规定: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检阅*队的日子。
相传现在仍流行的重阳糕,糕上插以五色剪纸令旗,
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的遗制。
古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崇尚“登高避灾”,
因“高”与“糕”字谐音,后来就逐渐用吃糕代替“登高”,
流传为重阳节品尝重阳糕的习俗。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陵晚报、南京晨报
重阳节,南京人一定要爬这些山……关键是可以去这些寺院拜佛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