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教学: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推进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就需要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语文知识教学的要义在于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知识教学的惨痛教训是忽视有活力的知识;有活力的知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语文知识教学亟待开发提供有活力的知识资源。
语文知识教学知识观语文核心素养有活力的知识
要稳步推进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就需要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在语文教学中,知识教学不应该被淡化,更不应该被割裂,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知识教学,语文教学概不例外。“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1知识是语文课程的母体,语文知识教学的要义在于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也能让语文知识教学不再在泥淖中越陷越深。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惨痛教训是忽视有活力的知识
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着热衷于教那些学生不需要也不理解的知识,或者重复而死板的知识,而且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技术效率的痼疾。这不仅导致课堂成为一个静穆的场所,死气沉沉,学生是沉默的阅读者和耐心的倾听者,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在高强度的知识训练中,学生愈发变得平庸而缺乏想象力,不能左右自我经验的表达方式,造成了所谓的“习得性愚蠢”。究其根源,就在于知识观存在严重问题,忽视了有活力的知识教学。
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的选择、组织、传授是开展语文活动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工作,而决定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取向、基本性质、类型特征等指向的却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观、语文教材的知识观和课堂教学的知识观等。所谓知识观简单说就是对知识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持有怎样的态度。知识观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选择语文内容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追求什么样的学习结果,都是知识观的反映。知识观影响着教学和学习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知识观长期占主导地位。人们把知识看作是对世界的表征,即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特点。知识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的可证实性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普遍的可接纳性,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人们掌握这样的知识越多学问就越大。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所谓精要、好懂、有用的“是什么”与“为什么”知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解、记忆这些知识之中,以让学生获得客观、精确和确定的知识,占有这样“现成的知识”越多就会越优秀,但实际上学生所学只是间接经验性知识,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成了知识的奴隶,只满足于“占有”。偏颇的知识观既严重削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漠视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人们痛感于语文知识教学已蜕变异化为束缚思维发展、逼压学习时空的缰绳和重负”。2
随着知识客观性的被证伪,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也就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终于明白:在经验的意义上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被“证实”,但是却可以被“证伪”,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也就是说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等特征。除了有“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外,还包括“怎么做”“谁的”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难以编码和度量,获取方式主要靠实践,实践本身也是知识,“会做”和“知道怎样做”甚至是更重要的知识。知识所具有的境域性、生成性和文化性赋予知识以活力。语文知识教学应该是情境性活动,是生成性活动,是文化实践活动,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凸显个人的理解,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知识观的变化影响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而且是整个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有活力的知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
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具有理解性,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知识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得到真正的理解。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且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改变,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也是探讨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直面而且需要作出假设与选择的一个核心命题。毋庸置疑,不是语文知识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而是人对语文知识的态度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在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学习过程就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而有活力的知识才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
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具体反映,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自身价值、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语文品格和关键语文能力。”3语文核心素养虽然不能简单归结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语文核心素养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储存的内化和通过操作、言语展开、呈现的外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得益于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习得、保持与提取。离开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无法达成。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有活力的知识就是体现境域性、生成性和文化性的知识,就是富有内在张力,不断增值的知识。认知过程的核心在于主体和环境的交互而不是表征,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境中灵活、自由地迁移、运用知识就很容易生成素养。要能持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就必须构建有活力的知识结构。有活力的知识结构是多种知识类型的交叉融合,但主要有以下几类知识:一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美国写作教学中的写作过程的知识模型,即:头脑风暴—拟写提纲—进行写作—修改—呈现提交等。4三是策略性知识,也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特点是“反思性”和“元认知”。掌握策略性知识的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进行监控、反省和调节”。5比如美国的“主动阅读策略模型”就包括预测—联系—提问—想象—评价—回顾—反应等步骤。6四是缄默知识,指难以言述的知识,即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甚至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五是实践性知识,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阅读策略、思考策略和表达策略等知识。
在“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课程教学目标观引导下,语文教学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