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腊月初八。常听老人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既是一年的总结,又是过年的前奏,年的味道从腊八开始,越酿越浓。
而“腊八粥”又是“腊八”文化极为重要的元素符号,回忆一下,你喝过的腊八粥是啥样的?是伴着团聚的欢乐还是思念的苦涩?一碗简单美味的腊八粥,掺融着悲欢离合的人生百味。当朔风凛冽的寒冬遇上温暖美好的腊八,今天,你又会在哪里品尝腊八粥,重温那时浓浓的年味儿……
腊八节传说:
朱元璋忆苦,遂命百姓都煮腊八粥
手捧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嘶溜嘶溜地不停地喝着,在那隆冬腊月暖意萦怀。人事渐长,岁月如流,才知道那一碗古道热肠的腊八粥里还有历史的长度和人文的厚度!
民间流传有许多与腊八节有关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忆苦说”、“纪念岳飞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煮粥祭祀神农说”等等。我们来说一说,朱元璋与腊八粥的故事。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幼为丐时,冬日无食,在腊月初八这天,与同伙掏老鼠洞,得了各色米粮,各种果实,混沌一锅煮,发现十分香甜。后来做了皇帝,便传旨要天下百姓在这天也煮这样的粥。
腊八的起源,相传不一,不变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承继。民俗专家研究发现,关于腊八的所有传说都指向了“节俭”的理念,这与我们当代所提倡的理性节约、低碳环保的观念不谋而合。
腊八节真相: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近期,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将在六朝博物馆做《传统节日与腊八》的演讲。对腊八节的起源、腊八的象征隐义等加以揭示,对节日食品腊八粥的配料与食用的民俗加以介绍。
据他介绍,腊八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叫“蜡祭”,在每年春天到来前搜罗万物,以美味佳肴来祭天。传到汉代以后,因为用腊肉的缘故渐渐演变成“腊祭”。而在民间,则将核桃、豆子等各种东西放入粥里,成为了“腊八粥”。
“后来因为佛教、寺院借此在腊八节这一天熬制腊八粥救济穷人,慢慢地就让人误以为腊八节喝腊八粥是宗教习俗。”陶思炎说,其实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腊八节这一天,不仅有喝腊八粥的风俗,也有男孩在腊八剃头、女孩在腊八穿耳洞等文化形式。
不过,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腊八”已经演绎成“粥的盛宴”。
腊八节追溯:
腊八节是如何定下来的?腊八节,大家都知道要喝一碗腊八粥,但是可能不知道,腊八节可以说是古代的狂欢节,今天不但要喝粥,还应该出去尽情的嗨!汪曾祺长子的汪朗在《刁嘴》一书中,就提到了先民腊八狂欢的习俗。
上文提到,春秋时期,人们要在岁末的腊日祭奠百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还要敲击腊鼓,驱赶人间瘟疫。
腊日起初定在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戊日,但是中国过去用的是夏历,腊日在不同的年份总是游移不定,计算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省事,后人便将腊日固定为十二月初八了。这一点在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着明确记述。
由此,十二月才有了腊月之名,其间制作的食品也多冠以腊字,如腊肉、腊鱼、腊鸡。祭神需要杀猪宰羊,神灵享用之后,活人也要跟着沾沾光,借机大吃大喝一番。吃喝之余,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一国之人皆若狂”。
腊八节出现的时间很早,但直到宋朝市民生活逐渐发展成熟,才作为一个完整节日定型。
腊八节序曲:
过了腊八就是年
常言道,“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过去,腊八对于人们来说是忙年的序幕,不仅要杀年猪、打豆腐,还要开始采购各种年货。
老南京人徐廷华说:“老南京人打吃过腊八粥后,就开始忙年了。忙做吃的忙做穿的、忙买小零小碎食品的,还有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忙着给家里大扫除。”而对孩子们来说,到了腊八就意味着学校快放了寒假,快过年了。
腊八节腊八节
去南京这些地方能喝到腊八粥
腊八节,咕噜咕噜喝起腊八粥,暖洋洋过腊月,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成了不少南京人惦记的美食。
这一天,寺庙都会施粥,南京的各大寺庙也不例外。义工从前一日就开始忙碌,洗净十多种杂粮,以文武火并用,到了夜晚,粥物被柴火大灶磨得细腻柔软,催出香软绵长的气息……
资料图。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崔晓摄
毗卢寺:施粥21年,人气爆棚
腊八节对于毗卢寺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从年开始,每到腊八,不管风霜雨雪,毗卢寺都会放粥。
毗卢寺的腊八粥里有糯米以及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菱角、青丝、玫瑰、红豆等30多种原料。其中的白果是就寺里的百年银杏树上结的。
腊八节前义工们就要开始忙碌,等到腊八这天义工会用寺里的小纸碗打好等待游客,自带小容器也可以打到腊八粥。往年,毗卢寺从早晨七点开始供应。不过,毗卢寺是需要门票的。
鸡鸣寺:这里有咸味腊八粥
从年开始,鸡鸣寺将“腊八奉粥”活动搬到了后山,就在鸡鸣寺百味斋门口,不用进寺就可以领取,人最多的时候队伍一直排到了城墙。
根据鸡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