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
品质
生活
分享
这是一个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2月日,《参考消息》整版刊载题为《全球创新资源为何集聚南京?》《南京提速建设美丽古都》的两篇特别报道。
全球创新资源为何集聚南京?新华社记者刘亢蒋芳沈汝发
蓝天白云下俯瞰南京城,山水城林尽收眼底。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94位跃升到第2位,科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7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聚焦“创新名城”建设,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生产链,更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全城创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魅力日益彰显;一个对接全世界的协同创新体系,正在生根发芽。疫情期间,第二届南京创新周不得已采取了部分“云上”形式。各国重要专家和重点企业都积极参加了线上活动,人才与项目引进计划也未受影响。
创新周热度不减,折射出南京已在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上崭露头角,背后是年启动的一项“生根计划”。
过去,海外招商引才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南京瞄准这一痛点,通过各片区结合主导产业,聚焦全球创新热点区域,深耕目标国家创新资源,有的放矢与目标国开展紧密合作和深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日,总投资万元的流程工业智能化研究院启动运营,这是浦口区对澳大利亚对接的成果之一,从接触、签约到正式投产用了不到一年。“选择澳大利亚,看中了该国不仅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更与浦口产业方向相契合,五次互访共引进了42个项目。”该区负责人说。
紧盯创新大国与关键小国,从“生根”到“深耕”,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重要路径。两年多来,全市共有数十个团组外出开展深度、双向交流,与23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9个,一批项目落地生根。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的创新必须是开放的创新、国际化的创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生根出访”触角直达全球,南京的创新方能与世界携手同行。
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融合,跨国合作加速本土创新利用微波,不用接触即可测量人体心跳脉搏、呼吸频率,综合判断人体健康和心理状态……这项由南京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生物雷达技术已在医疗机构应用。牵头人是一名外国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教授瓦季姆·沙赫诺夫。
“合作正在进一步加深。”沙赫诺夫说,双方将共建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开放性实验室,为更多技术转移提供硬件条件,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专业平台。
在推动高水平开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上,南京正以更多元的模式牵手国际伙伴,连接更多创新产业链。
位于未来科技城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先进技术创新及展示中心如同一个“超链接”,直通德国工业4.0的创新技术储备,对接2.5万名德国科学家、72个德国研究所和近百所大学……这类新型研发平台和机构不仅打开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也为集聚顶尖人才畅通了渠道。据统计,南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超家,三分之一有国际化团队参与。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报融媒体记者崔晓摄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同时,南京也积极与全球分享发展机遇。白下高新区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韩玮介绍,秦淮区通过在芬兰、日本设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先后完成7批次出访,组织钟山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云创大数据等本土企业“走出去”,还邀请芬兰成为首届南京创新周“主宾国”,引进了一大批芬兰、日本的人才项目落地南京。
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已超过2万人,外资企业超过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是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宽松的创业环境。”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教授杨美家说,年他参与创建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不到一年就申请3项发明专利,孵化完成7家企业,正在开展2项生物新药研发。
年9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奠基。剑桥大学校长史蒂芬·托普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在发展新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雄心,也确信合作会使南京在某些领域占据核心位置。”
遍栽梧桐引凤来。年,南京正式叫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口号;连续三年,市委出台“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之策,新年“第一会”探讨创新名城之路;年,南京成立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书记担任创新委主任……
“变科技局抓创新为从顶层设计实现全城创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说。
过去,秦淮区最负盛名的是诗人笔下的朱雀桥、乌衣巷,现在又多了一个“秦淮硅巷”。以此为载体,该区形成了以中航科技城为先导,中电芯谷为带动,*民融合产业带为支撑的创新片区。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在南京,几乎每个区都有硅巷,每个区都成了“高新区”,这座城市也成为海内外一流人才的创新创业首选地。
截至目前,已有6名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98名中外院士在南京创办企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位,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年以来,南京已从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到第2位实现了“四连跳”。
南京提速建设美丽新古都
新华社记者刘亢蒋芳杨丁淼
南京老门东景区。大美南京摄影师薛金龙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南北朝诗人谢朓的一句咏叹,成为南京流传千年的城市名片。初冬时节,一座碧水共长天一色的桥,一片清澈空旷的湖泊,成千上万的候鸟翔集于此,把南京送上了“热搜”,“天空之镜看天鹅”成为古都新景。
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说起古都,多是将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在南京,历史文脉融入自然。
春天万物复苏,鸡鸣寺路的樱花一开,整座南京就被裹上了一层“初恋”的气息,城市变得生机勃勃;夏日夜行紫金山,黑暗中流泻出点点碎光,数以万计的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舞的盛景;秋日的南京梧桐和银杏铺满整座城市,人们常说,“一入秋,南京就美成了金陵”……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城市风貌,折射一座城市对历史的态度。
近年来,南京系统梳理了从六朝、明清到近现代的历史文脉,编制完成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时期最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小西湖片区所在的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开展了“小规模、渐进式”改造,让原住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赁,再根据建筑完损程度进行适当修缮整治。
小西湖片区。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不仅留下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和老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共生的烟火气,在改造和更新中找到了延续城市之*的平衡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韩冬青说。
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留给后人?南京的答案是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美丽的关键在于新老协调发展,既赓续传统,又守成出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
人文气韵古今交融
融入世界开放包容
日本导演竹内亮在进行案例分享。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内容来源:参考消息
图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崔晓冯芃董家训;大美南京摄影师薛金龙
----------END----------
让阅读成为享受
如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