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6/5433775.html上班路上偶一抬头,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县城主干道旁的一处巨幅地产广告,已经改为节约粮食的公益宣传版面了。暗示秋日丰收的橙*背景上,有序排列着“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八个楷体大字。每次看到这幅公益广告,脑海里没来由地闪出一幅画,也或者是某个电视影像,总之关于这画或影像的来历如今已模糊不清。只记得画面上一位肤色古铜,满脸胡茬的老农头戴草帽,肩搭汗巾,手里环着一抱沉甸甸的稻穗,对着镜头裂开嘴笑得满脸沟壑。忆起这幅画,也就自然而然地忆起幼时入学老师一字一句教着念的那首《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从播种,发芽,生长,培育,管护,到收割,脱粒,晾晒,归仓,再到烹煮为热腾香喷的饭餐呈上席桌,真可谓是一个历尽风吹雨打,出力又出汗的漫长而又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要有心人稍微发挥想像在脑海中回放一遍,就已绝不忍再浪费一谷一粟。但社会就是这样千差万别,有人惜粮如命,也有人糟蹋浪费。当今社会,温饱早已不是问题,虽说大宗大件或奢侈品等还未见得可随心所欲,但浪费一点点粮食的盈余,一般家庭还是有的。如今的饮食观念是,饭不隔餐,菜不隔夜,许多人家一上桌就是几荤几素,几菜几汤,讲究荤素搭配,营养齐全,往往是做得多,吃多少,每天倾倒浪费的饭菜,都够再养活几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未吃过躬耕陇亩之苦,不识得稻麦豆蒜之别,未耕未种,不见不识,心中自然缺乏悯农惜农之情,也难免滋长轻贱粮食之意。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个话题不是始于今日今时。众所周知的公务宴请“四菜一汤”,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穷苦,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底层百姓的艰难困苦,他借皇后寿宴之机,给百官定下宴请标准“四菜一汤”。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也把“四菜一汤”定为国宴标准。当然,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标准规定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不管如何调整,都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大前提,那就是珍惜粮食,绝不铺张浪费搞大排场。小时候,有一则关于爱惜粮食可得福报的故事,常被大人们挂在嘴边。现在的家长,也不妨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中的小儿们听,所谓珍惜粮食,从娃娃抓起嘛。而且许多时候,确实是再多大道理,都不如一个小故事。故事里说的是一位农夫家贫,每年的收成都不够吃食,一天,农夫如厕,看到旱厕的盖板上粘有两粒米饭,农夫历来惜粮如命,自然不肯浪费,毫不犹豫就捡起来吃了,这一吃可就了不得了,从天而降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飞入农夫家中,直将整个房子装满。这个故事听得多了,谁还敢不珍惜粮食?谁还敢对粮食不敬?因为时时刻刻都有一位掌管粮食的天神,在天上盯着人间看呢。八九十年代,粮食产量还没有上去,乡里人家到了冬季,每天早上必得吃一餐焖红薯,以缓解粮食不足。日子久了,我们一群孩子见了红薯就生厌,都是把薯皮剥了,草草吃几口薯芯了事。大人们见了桌上弃下的一堆薯皮,心疼得不得了,立马就会在饭桌上给我们开讲另一个小故事。大人们讲故事,颇有点像传教士布道,娱乐性没有,目的性很强,说白了就是四个字:不许浪费。每次只要大人们有意愿讲,稍稍懂事的我们都会装作受教的样子认真听,末了还要表示赞同认可。故事听的次数多了,自然产生心理暗示,发生一定效用。后来我们果然都不再狠狠剥薯皮了,万一要剥,最多也只把有疤有节的地方去掉,尽量做到不浪费,少浪费。这个故事诸位也不妨一听: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闹饥荒,两位村民挑着箩担相约到隔壁塆的地主家借粮食,他们到地主家的时候正是饭点,地主就留他们俩吃饭,主食是蒸芋头,其中一个村民连皮带芋头吃得干干净净,另一个村民则嫌芋头皮麻嘴而将皮剥了弃置一旁,地主也不作声,只待他们吃完后,慢慢踱到那个村民面前,将弃下的芋头皮一古脑儿吃掉,谷物满仓的地主惜粮至此,故事的结尾诸位可想而知,当然是吃芋头皮的村民借了满满一担粮食,不吃芋头皮的村民两手空空而回。以上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谁珍惜粮食谁就丰衣足食,谁浪费粮食谁就挨饿受穷。有没有很受启发的感觉?如果没有,建议诸位再体会体会。天下万法同宗,万本同源。参照这一定律,我们可由珍惜粮食,延伸到悯农惜农,延伸到清明廉*,延伸到逢事适度、务实节俭;也可由珍惜二字,延伸到更多层面,譬如珍惜光阴,珍惜情谊,珍惜机遇,珍惜人生……
天阔地大,问道即悟道,珍此即惜彼。由此可见,此刻,当下,惜粮犹未晚。
作者简介:伍燕群,笔名江南,湖北阳新人。阳新县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石日报》《金陵晚报》《蚌埠日报》等。
欢迎原创作品加入江南悦读,诗歌、散文、小说,任何形式与体裁均可。写你之想写,说你之想说,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