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社交恐惧症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冲突与害怕
TUhjnbcbe - 2021/5/10 21:42:00
北京医院雀斑治疗 https://m-mip.39.net/pf/mipso_8714325.html
点击上方朝华读书→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为朝华读书加上星标,以后找朝华就方便啦!◆◆◆

一天一本书,让你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1-

社交恐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已经五年没有生活在集体中了,也没有和其他人有过任何接触。我既期待咨询,又怕得不得了——我怕过于紧张,会有什么不礼貌的地方。

“先说一下我的症状,最近一次与人接触是在旅行的时候。在这三天中,我呼吸困难,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只觉得脑子里嗡嗡地响,真的想从山上跳下去。我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从早到晚表情都一样,觉得别人都把我当成怪人看。

“我清楚自己的性格有问题,尽量避免和人发生冲突。被人孤立让我觉得颜面尽失。因为不想得罪人,所以我变得很忍让。我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说话也不对,不说话也不对;笑也不对,哭也不对。我越在意别人的情绪,别人反倒越会伤害我。

“总之,我现在很自卑,有的人那么坏,心眼那么多,我不是对手,我只有受欺负的份。最后我只能待在家,基本上不出门,天天都在逃避。我好像待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思维和语言已经迟缓了……”

他好像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为了避免受伤害,躲到了一个人的“孤岛”,与世隔绝。他虽然也向往外界的精彩,但太弱小,无法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生活。而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他看来都变得异乎寻常地可怕。那些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的话,最终也只沦为一句句空洞的口号。

时间会让人变得麻木,从开始的惊慌到后来的无觉,他甚至适应了如此病态的生活模式。虽然逃避会让他暂时好过些,但逃避的恶果是他的内心无法变得强大,也无法发现他所恐惧的原本并不可怕。如果不在生活的磨砺中去体察和发现这一切,他永远无法发现真相,也永远无法摆脱恐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是一点点地退缩,也不会导致自我封闭,更不会让恐惧愈加泛滥——你所逃避的,终将把你淹没。

可以从以下问题彻查自己的生活:

1.你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上班或上学?

2.你是否故意逃避人群,选择孤独?

3.你是否在隐藏自我,以防别人发现你的“本来面目”?

4.你是否担心别人觉得你有病,而伪装自己?

5.你是否为了让别人接纳,而不敢活出自己?

6.你是否活在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活模式之中?

7.你是否幻想症状消失之后再开始生活?

8.你是否还一直在“想”,而非脚踏实地地做点什么?

如果对以上的问题回答“是”,那么这就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克服社交恐惧。

-2-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社交恐惧症》,作者是王宇,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兼任江苏卫视、《金陵晚报》《东方卫报》等媒体心理专家。咨询案例近例,治疗时长超小时。

纵观全书,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呈现,理论结合案例的行文方式,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社交恐惧和它最真实的表现。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应该式”观念,在书中就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释。

被“应该”支配的黑洞,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真我,一个理想化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会指引真我不断前进。理想化自我就像一个目标,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动力和方向。

但当一个人把理想化自我当成了真我的时候,就容易陷入到被支配的黑洞。

比如当一个人的理想化自我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那会不断朝着完美努力,一个不小心,甚至会逐渐把自己当成完美的人。于是,完美的人是不能有缺点的,由此产生对自己的无法接纳、自卑甚至回避。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工作中会理想化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而同事也是可以百分百配合自己完成工作的人。于是,他们觉得一件工作“应该”被自己控制得非常好,不会出问题;同事“应该”会非常配合自己,不会拆自己的台。这种“应该”一旦被打破,对他们来说就是失控的,而失控则会对自己的理想化产生冲击,于是在未来就会因为这些失控感,而产生退缩、焦虑等等情况。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比如有人会认为自己“应该”被所有人喜欢、“应该”在考试的时候把所有的题目都答上来、在社交场合“应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一旦“应该”的情况没有发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差,甚至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那么,为了缓解或是避免这种失控的情况产生,为了不再受困于这些情况带来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怎么办呢?

-3-

《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为了逃避失败,每到高中考试时都会请假,以此来缓解对无法考到最好的焦虑和恐惧:不是我考不好,是我没考。

还有人会说,只要是自己无法做到最好的事情,从来都不努力,只有那些自己确定可以做好的事情才会尽全力。

这样下来,那些没有做好的事情,没有符合自己“应该”要求的事情,便永远有理由解释: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

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因为被“应该”思维影响得非常深,已经陷入到那个“应该黑洞”里面去了。用“应该”排除掉了所有那些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而转向那些自己更加有把握的事情上。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敢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真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对于社交恐惧而言,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难以接受的症状,而是内心深处对完美自我,对那些毫无依据的“应该”的执着。

-4-

《社交恐惧症》中提到,真实的自己才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力量。心理咨询中常常会提到对自我的接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接纳自我才是治愈的真正开始。

当一个人可以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接纳自己其实并不是万能的、接纳自己的确不是那么擅长与人交流,才能真正地开始改变,开始训练自己在意的一些能力。

所以想要走出被“应该”支配的黑洞,想要走出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就要改变脑海中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停止内心的冲突,并把精力投入自我实现的努力中:按照个人的本性及天赋本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在讲社交恐惧,而是告诉大家要直面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才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

当一个人不再掩饰和回避,人际关系也许不会更加糟糕,而是更好,因为他可以用真面目示人,不再把能量耗费在掩饰、表演上面,也就会越来越有安全感。

当一个人能够接纳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情时,就不会永远沉浸在理想化自我中不能自拔,而这,才是治愈自己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用花花草草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座美好的岛屿,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还一心认为自己是最美的岛屿。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我们还要和他人携手走完人生这条路,只有看清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才能去欣赏那些身边同样美好的岛屿。

《社交恐惧症》,一本可以帮助你打开认知视角的自助书籍,值得反复回味。

END不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想加入朝华读书心理学社群?想从容育儿,淡定陪学?赶快私聊朝华学长一年读本书的阅读达人给你最精准的推荐少走弯路就是捷径▼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交恐惧症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冲突与害怕